论语-雍也

三说

2024-01-13  本文已影响0人  三木三石

原文: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网译: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子游,前506年—前443年,少孔子45岁,吴国常熟人,孔子唯一南方沿海弟子,被誉为南方夫子。
曾经陪孔子参加祭祀,孔子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夏商周三代明主在位时,并给子游描绘了三代曾经的“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社会之景象,子游受教颇深。
孔子在鲁为官期间,子游被举为鲁国武城宰。
子游谨记孔子为政之理想,在所辖武城以礼乐教化百姓。后,孔子带弟子路过武城,顺便到武城调研,看到武城的升平景象,对随行弟子夸奖子游做得好。
子游之于礼仁,不仅通过学习明之所以然,也通过践行通所以然,做到了知行合一。
后孔子流亡,子游官也做不下去了,也跟随了孔子,经陈蔡之后,被孔子列为文学科贤者。孔子以后,回到开坛收徒教学,成儒学八派之子游氏之儒。

澹台灭明,前512-?少子游6岁,春秋末期孔子弟子。貌丑,为人公正,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后南游长江以南,至吴,有弟子三百人从之学,名达乎诸侯。

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孔子问游何时?
在孔子去武城调研时,看到武城被子游治理的很好,孔子马上就意识到,武城之治非子游一人之力,应还有贤能,于是乎问游。
子游经问,马上就高兴地说:有啊!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行事刑人,不妄为,不期暗,如果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找我。这是难得的人才!老师应该收其为弟子!
孔子兴致也就来了,那就让我见见吧!
于是子游就把澹台灭明找来,结果因为貌丑,让孔子很失望,但也不好驳子游的面子,勉强收下。
澹台者,估计也不是第一次被人以貌取人了,随也不吭不卑,到孔门就学,后欲留在孔门做事终因孔子认为无高材,且孔子有外貌俊美取向而不得,于是出而开坛教学授业。
澹台办学有游学的特点,从鲁国向南,至长江,直到吴国,追随者有三百多人,一时名动诸侯,此时孔子还在流亡当中,于是叹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对待自己的过失,还是非常人可比!听说了澹台灭明事以后,就对弟子说,我以貌取人,失去了一个能伴随左右的好弟子!澹台者,字子羽。
之于那宰我,前有述,不再赘。

至于子游所言,灭明“行不由径”,意有三说。
一说为,明灭依照礼制所规,做事不走捷径,是为正统之解。
一说为,明灭举事为人不同于常人,无乡党,无私交,只为公,不按照常礼出牌,“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为其注。
还有一说。
《博物志》:“澹台灭明之子,溺死于江,弟子欲收而葬之。明止之曰:‘蝼蚁何亲?鱼鳖何仇?’弟子曰:‘何夫子之不慈乎?’对曰:‘生为吾子,死非吾鬼’。遂不收葬。”
灭明者,尚简,不拘常礼,不拘小节,有自识,如上文,子溺亡,不收而水葬,子生为子,死而为鱼鳖,非常人所能为。

澹台灭明,所异于人者,除其貌丑,就是其识了。
从其三说者。
孔子喜坦荡荡,不喜行不由径。
子游给孔子言行不由径究为何意?
子游自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