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松绑,用心感受生活
原创:叶慧
校对:雅璐 志红
编辑:杨荷 雅璐 志红
全然的“允许”
如何做到爱自己?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允许”,允许自己暂时做不到,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自己放松休息,允许老公的观点和我的不一致,允许孩子按自己的节奏学习。“允许”是给自己松绑,是放下心中的执念,是放下对别人的期待。当我们做到允许时,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内心的平和与喜悦。也许我现在还做不到全然的放下,但我会继续学习修炼自己,相信有一天,我会遇见内心丰盈的自己。
“评判”带来的礼物
“评判”是倾听的绊脚石。我发现身边的很多人,说话会经常使用“评判”。比如:说孩子学习不够认真;说孩子笨,不够聪明;说孩子爱玩游戏贪玩;说老公不爱做家务太懒;说这个人工作出现差错责任心不强。当他人听到类似这样的“评判”时,会感受到指责、生气、委屈、挫败。其实当我们对他人“评判”时,我们自己也会感到生气、不满、失望。所以在生活中,我经常提醒自己,多用观察说实事,少用评价、判定,这样我们就他人和平相处,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比较”带来的礼物
比较是一种评判,也是倾听的绊脚石。虽然说比较是不好的,但我觉得生活中,比较也是有正向作用的,比如:和那些比我不幸的人相比,我觉得幸福多了,我会感到满足、安宁、平静,这也提醒我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有句话不是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生活中有时也需要一点阿Q精神,这样会让我们过得更放松更快乐一些。
观察与评判
有一天中午下班回家,看到老公还没做饭,我很生气。换做以前(学习非暴力沟通前),我就会评判老公:你怎么老是这样没有时间观念,在家不上班都不知道要提前做饭,总是要等我下班回来才做。这样说时,我自己是愤怒的,老公听到了指责也很不舒服,还会说各种理由跟我争辩。现在我会用观察跟他说:你看现在已经12点45分了,等我们做好饭菜就1点多了,我下午3点还要上班,中午都没什么时间休息了。这样说事实的时候,我虽然还是感到生气,但不那么愤怒,情绪也更平缓。老公知道我在抱怨,但我说的是事实,他也就不作声,乖乖地赶紧洗菜做饭。
那天做饭的时候,我还说:这个煤气炉坏了一个,只有一个炉可以用,太影响效率了,我们另外换个新的吧。老公不好意思地说:不怪煤气炉,是我太懒了。用“观察”替代“评判”,很好地避免了一次冲突,我学会了,为自己点赞!
“需要”和“策略”
需要是灵魂的渴望,当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就庆祝;当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哀悼。策略是满足需要的行为/方法。当生活中遇到问题,他人的做法没能使我们满意,我们会感到生气,这时如果我们坚持认为别人一定要按我们的要求做才是正确的,那么我们与对方的沟通就会产生冲突。反之,如果我们能通过问题,看到自己的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这时并觉察到满足需要的策略就不是只有一种方式,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策略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如:中午下班回家,看到老公在家没有提前做好饭菜,我还要花时间炒菜做饭,我感到很生气,因为我需要多些时间放松、休息。当我看到自己的需要是放松、休息,那策略除了由老公提前做好饭菜,我还可以有点外卖、外出吃饭等其他策略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我就不再对老公抱怨、责备,我的内心也获得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