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散文读书

《悉达多》/给焦虑、燥渴的我吃的“安宁片”

2022-04-12  本文已影响0人  洗瓶的花生

这本书我推荐给两类人,一类是无法静下心来看书的人,一类是被纷繁的生活压迫的无限焦渴的人。

它只有薄薄的一本,三个小时内就能让所有人通读全本,故事脉络简单,就只是悉达多的自我探寻、自我回归之旅。故事虽然简单,道理却发人深省。

我是在焦虑着时间的流逝和自己的一事无成的状态下捧上这本书的,一口气拜读完毕,内心逐渐平静。

《悉达多》从开始到结束都离不开一个主题叫——寻找内心的快乐。

“寻找内心的快乐”,在这个繁忙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下很难,也是我们极为渴求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故事中有两个对比,分别是主人翁悉达多和好友乔达摩。两人同时为求道放弃了锦衣玉食,却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

乔达摩选择一生追随佛陀,学习前人的智慧,以求在别人的带领下觉醒。悉达多选择在经历中证道,经历了作为人应该拥有的情爱、财富、地位,也经历作为人迟早会因为失去而产生的无限痛苦。

结果是预料之中的,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为他从开始繁华到最后落寞,他经历完了完整的过程。悉达多也同佛陀一样,经历了人生百态,最终才寻找到真正自我和快乐。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我们明白很多道理,也明白很多事,但真真到了我们自己身上,却怎么也用不好。

乔达摩在一味接纳佛陀的“咀嚼物”中丧失自我。

所以人生的每一步都作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幸福快乐与世俗的成功毫无关系

我们想要的东西,多半不是珍贵的东西,地位、财富和情爱终究不能让任何一个人平静、快乐、幸福。

人的欲求永远没有圆满,人的道路永远没有顺畅的。如果一味对抗意志、得失必较,被自己的目标所困,我们必然永远痛苦。

悉达多学会了接纳自己,接纳生命的多舛。如果有些东西不以意志为转移,为什么不能快乐地接受它呢?

我也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世俗,接纳自己的愚昧,接纳生活的不如意。

如此,心情平静了,快乐也就来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