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
我们常常把孩子的学习偏科与男女区别联系在一起,也因孟母三迁的成功把环境对人的影响提到一定的高度……
这些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比较关注,说明我们的教育意识开始觉醒。
现在,孩子的教育备受关注,我们常常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来激励自己为之努力。
可是,在没有搞清楚起跑线在哪的情况下谈不要输在起跑线是没有意义的。
今天分享的书,会让您对孩子的起跑线有不一样的认识,会更有利于培养优秀的孩子。
作者:达娜·萨斯金德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小儿人工耳蜗项目负责人、“3000万词汇倡议”发起人。
书名:《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
书中作者围绕语言对孩子大脑发育的重要性展开论述,以大量的实验以例证说明语言在儿童大脑发育中的作用。
达娜·萨斯金德博士和她的团队发现,在孩子三岁前,父母对他们说的话直接影响其大脑发育。换句话说:父母的语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脑。
儿童出生后每秒钟能够产生700~1000条神经连接,父母的语言是刺激大脑发育的最好教育资源。3000万的词汇差距会极大影响儿童在数学概念、读写能力、自我管理、执行力、批判性思维、情商、创造力和毅力等方面的表现。
一个良好的早教语言环境并不单单只跟词汇的输入有关。在这个环境里,父母要为孩子营造出亲密的关系。这里并不是要批评不善于表达的父母,相信他们也有其他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可否认的是,语言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媒介。交谈时,人们通过它来显示自己对话题的热衷,此外,语言还可以让我们与他人建立情感的共鸣。
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同理心都和孩子早期听到的词汇有关系。 所以,当孩子正式进入学校以后,他们的学习能力便会体现出显著差异。有些孩子并非不努力,但是他们成绩就是不好,理解知识就是比别的孩子慢,等等。
萨斯金德博士的研究,验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三岁定八十”的真相。即,人类的大脑是唯一在出生后还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三岁前。三岁前,大脑会发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
这三年里,使大脑建立神经连接的条件是什么呢?是语言,具体来说,是父母的语言。
一个正在迅速发育的大脑,会通过听觉和视觉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如果把大脑比喻成一台机器,父母的言行就是在为孩子创造超级机器的过程。
明白了语言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知道什么样的语言更有利于孩子大脑发育。
这里,作者的团队给出了“3T”原则法。即,
共情关注(Tune in):共情关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
充分沟通(Talk more):与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词语
轮流谈话(Take turns):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
“共情关注”是最细微的一条。它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时机成熟,父母再跟孩子谈论它。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哪怕孩子太小了,听不懂大人的话,或者孩子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应遵循这一条原则,即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这就是通过父母的语言来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假如父母不遵循“共情关注”原则,剩下的原则也不会发生作用。
第二条原则要求父母多跟孩子交流。交流不能只是零星的话语。交流的目的是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它们的使用方式。
第三条原则叫作“轮流谈话”,它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时轮流参与谈话。它不仅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还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让“你来我往”的亲子互动成功地开展,父母和子女双方都应积极参与其中。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童年。生长在一个物资和语言匮乏的环境中。也许就是那样的环境造就了今天我的迟钝。
说这个的意思是想让家长知道,因大脑的可塑性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只要我们不放弃,就能随时重塑我们的大脑。
但不要忘记那神秘的“三岁定八十”,毕竟赢在起跑线的事半功倍与后天努力的事倍功半区别还是很大的。
也许一些家长担心,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会累坏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经用动物的大脑和生化的变化证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学习机会不但不会伤害大脑,反而会促进大脑的发育。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了解了父母语言的重要性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没明白:
早期教育的核心——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最大化“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脑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宝宝跟父母之间的关系。
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秘密是:三岁前听到的单词数量远远少于高学历家庭的孩子;不仅听到的单词数量少,而且会接收到很多消极的单词和粗鄙的俚语;在出生的头几年,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包含积极、正面意义的单词数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多56万个。
“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并不是他们家境富有,或者报了多少课外班,而是他们一出生,就能够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中熏陶。
这或许就是语言区别产生的护城河。
美国很多研究儿童发展的心理学家已经指出,社会所谓的学前教育期,在时间上实际已经晚了。真正的教育,从孩子刚出生的第一天就开始了,学校并不是教育的起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的一种检验。
所以,当孩子正式进入学校以后,他们的学习能力便会体现出显著差异。
总之,想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最佳做法不是花大价钱报什么培训班或者找老师吃偏饭,而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特别是三岁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