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香瓜田

概说:《中国古典文学史》各阶段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特点

2023-07-11  本文已影响0人  不断长牙齿的大猫

1. 《中国古典文学史》划分:

古代和现代,是按年代来进行划分的。

而古代的文学和现代的文学区别,也正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使得文学文化有了新的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所处的时期——是:从上古时代到一九一九年五四前夕。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成长的基础,是我国文化成长史上,必不可少的成分。

当然,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古代文学的发展,它在继承古代文学的基础上,再变得现代化。同时,它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使之民族化。  

中国古代文学,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在上古时期的人们,基于对他们自己所了解的一系列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而,想象出来的、带有意味的、解释和描述,最后,由集体口头创造的作品,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化的英雄传说。

这一切,表现了人们,对于超能力的崇拜、抗争、以及追求理想的故事。

《中国古典文学史》,按照中国——历史朝代及文学的发展史,从:诗经三百首,到记言《尚书》;从记事《春秋》,《论语》,到古代散文,楚辞;从汉代乐府,汉代散文(史记),汉代奏议诏令,到汉代五言诗《五言诗十九首》;从建安文学,昭明文选,再到唐诗古文,宋词古文,元曲,以及明清的古文和章回小说,记述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其成就是巨大的,它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先秦文学,包含着:原始社会和夏、商、周三代以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的三个阶段。

远古时期,歌谣和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有史以前的口头文学,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的不多,但其中一部分神话,却是相当丰富的。

神话的产生,远在阶级社会以前。它在广大群众中口耳流传,经过不断的修改补充,越来越优美,越来越富于艺术想象,这是口头文学的发展规律。

先秦文学,以诗歌、散文等为主要文体。

诗歌又以《诗经》、《楚辞》为代表。《诗经》以风、雅、颂、赋、比、兴之“六义”传播影响后世。散文以《左传》、《国语》、《战国策》、和诸子散文等为最佳。

诗歌,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一种口头创作,完全是属于全社会的文学艺术。

《诗经》,是乐曲集。汉诗始脱离音乐性,成为独立文学,故生涩质朴,而被称为“古诗”。

《楚辞》,大多收汉人作品;辞赋不能歌而能诵。

继《诗经》三百篇之后,在我国文学史上,放射出万丈光芒的诗歌——就是“楚辞”。

“楚辞”,主要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是他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新诗体。

由于战国时代社会的根本变化,私人著书的风气大盛。

3. 两汉文学: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始,开创的是历史的崭新的一页,但因思想钳制严酷,秦文学却是空白。

只有秦统一前,吕不韦召集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散文外,再无佳作可言。

汉代文学,以散文、汉赋和乐府民歌为代表。代表作家有贾谊、晁错、司马迁等。

两汉文学,赋和散文,都很发达。

东汉,产生了文章的概念,主要指的就是:赋和散文。但赋的成就,实远在散文之下。

汉初的赋,一般模拟屈原的作品,缺乏真实感、新鲜感,已不能引起读者多大的兴趣。

两汉历史散文,达到高度发展的阶段。主要标志是司马迁的《史记》——记述了我国:上自传说中的皇帝,下至汉武帝时代的三千年间的历史。

司马迁,利用先秦史学的一切成就,创造了一种规模巨大、组织完备的新制——纪传体,使我国史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史学史上有不朽的功绩。

司马迁——那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是先秦史官“书法”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扬光大。

他,尊重客观事实,又有鲜明倾向,既敢于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也敢于歌颂农民起义的英雄,表现了唯物主义和人民性的思想。

《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都很高。

汉代,被君主畜养的言语侍臣,望以美文赐之,匡正君主缺失,出现文学意识自觉。

汉代,辞赋创作始自觉讲究丰富文学性。汉代,以文学、文字势力为主导,草书兴、书法盛。且《诗经》、汉乐府等,去音乐而诗化。

文人,是士族中一种,与儒学者、礼法士等同层,互相影响。

汉乐府诗,以民间创作和叙事诗形式,给诗坛带来新鲜血液,为文人诗歌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和推动力。

汉乐府民歌,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此期,也酝酿了五言诗的产生。

东汉的文人五言诗,是在东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今存: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

《古诗十九首》,以高度的艺术造诣,开创了我国:抒情诗的新风格。

两汉文学,在散文和诗歌上,取得的成就,为建安文学,准备了条件。

汉赋,具有强烈世俗性,缘情感物,改先秦礼制神圣,后溺于情物则变南北朝宫体。士多远游,故多思妇诗。大一统帝国,故多旷视感,宏大。

汉代文体,自觉而辞赋分四家:屈骚,荀赋等,认枚乘为“七”体创造者,分开诗、歌二者等。

4.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最有成就的方面是诗歌,五言古诗的发展尤为突出。

这,从建安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经过阮籍、左思、陶渊明等一系列诗人的努力,不仅作家、作品日益增多,而且,艺术表现也不断提高,并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形成了五言古诗兴盛的时期。

从西晋以来,由于门阀士族垄断了文化,一般说来,文学离开人民生活较远,这就特别显出了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可贵。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在玄学——这种思辨哲学的影响下,而形成的。

但此时的文学,已走向自觉的时代。文人们,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苦闷情感和自我意识。

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所取得的成绩。他们以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创作风格,被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至建安时,开始有文学集团形成——建安七子,诗风变工巧精致,技巧多。

建安,文风华巧,故提倡:质朴、做好论述文。流行人物品评,文品与人品已有思考争论。建安好言辩。

建安风骨,是一种悲愤慷慨,意气刚直的风格。至正始年间往后,趋于铺排富丽,渐失骨气。只有阮籍、嵇康,因忧患悲愤,仍有建安之骨。

赋,在这一时期,虽然数量不少,但已失去了汉赋那样统治文坛的地位。

在众多抒情诗人的影响下,抒情小赋跟着发展。

西晋(自正始、太康),崇尚清谈巧言,文章富丽,虽文人性情放纵但与西方浪漫主义南辕北辙。

西晋诗人,好拟古,风格繁文缛彩。

东晋,反思批判玄风,论理佳,质朴。

魏晋玄学,奉道教却不尊老庄,讽喻、说理性强,玄言诗、山水诗,相应和。

想比前代“表达自我”,陶渊明——实现了“人的发现”——其风格:省净,朴实,情理兼得,又使人见其好德。

南朝元嘉,谢灵运,人生激扰混乱,诗歌精巧,书山水,书感悟,内涵是愤懑郁结。

元嘉文风,一反东晋,仿汉代、建安、魏晋。颜延之体裁明密,好拟古。鲍照融颜谢风格,多山水、拟古诗。

南朝文盛,改民间歌谣、古乐府等实验声律理论,但不能说受民歌影响,而是吸纳民歌。

齐永明时,沈约提出四声八病,文人讲格律美,以使诗歌脱离音乐韵律美,诗歌地位更高。

竟陵八友文学集团,风格清丽收敛,明白晓畅。

江淹,整理魏晋南北朝——杂体诗三十首——模拟三十位诗人,如郭璞游仙,谢灵运游山,阮籍伤怀等,通过拟古,确定风格典型。

齐梁,始:文笔之争,文人学者之争。

宫体诗,以女性为主题,声韵靡丽清婉,文采绮艳,体式小巧。突破发展感官体验,建立女性文学体系。

南风北渐——北方模拟南方,又以质抑文,南北融合,文质彬彬。

5. 唐代文学:

唐代,是古代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唐诗,是我国文学的骄傲。

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涌现的世界级伟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等。

他们的创作,是后人创作的范本,并把中国古代诗歌,推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盛唐诗最出色,之外,也有杰出之作。

隋唐前半,与六朝联结;后半,与宋联结——杜甫、韩愈、白居易等,开宋诗源头。

隋唐前期、南北朝后期,延续的文风质调和思想,为后世古文运动源头;文人集团,开始不局限于王公贵族,多为沉沦之下层官僚、民间散人;六朝以来,诗文格律化运动,发展出近体诗,又出现律赋,与诗赋相互影响,产生歌行,融古诗、乐府、赋风格。

隋唐五代文学,以唐代文学为代表。

隋代,时间短,文学成就不大。

五代文学,主要新的文学体裁——“词”,得到发展,以香而软为特色的“花间词”派,占据整个词坛。

“南唐二主”——李璟、李煜成就较高。尤其是李煜,其后期词,哀婉深沉,抒发了他——痛失故国的悲哀。

唐代,形成了全民性的文学社会,与汉魏南北朝的帝王提倡,已有所不同:教人作诗、诗歌配图、传唱、题诗潮流、印刷术出现,带动各式各样传递诗歌方法、诗歌刺青,简直是诗歌文学狂欢。

所谓“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等人,和宋之问、沈佺期等,都是宫廷侍臣。作品与上官体同类,精工,声韵美,并已形成:在律诗形式上的确立。

初唐四杰:王勃等,也多少沾染,至玄宗宫廷文学式微。

“初唐四杰”,首开新路,突破“宫体”的内容,开拓了:诗歌新境界,使诗歌题材,由宫廷延伸到塞外。

陈子昂,痛斥齐梁诗风,高唱建安风骨,为唐诗发展,开辟了健康之路。

开元天宝,诗坛面貌并不如后世文学史所说。王维,实际佛道两参,又多边塞诗等;岑参,亲佛道,游山林;孟浩然,豪气且任侠,好交游,多僧道朋友。

盛唐文坛,重视:怨次愁思,开拓诗境;重:圣贤道义,而且复古。

中唐,始注重:意兴而非外象,不那么注重文采精工。对景咏物,其语言风格,偏向文章或口语,多意、理、思,多文字游戏。

杜甫,开启:写实性、历史记录式诗歌传统;脱离:咏怀抒情传统。之后,元和诗人——元白韩愈等,都源于此。

元和,是唐代文坛最盛时,诗风元白最盛,又有韩愈文,孟郊贾岛张籍等诗。

韩愈诗,地位在唐宋不高,后在文学史演义中被提高,争议不断。宋黄庭坚江西诗派,风格源自杜甫,其创造性却不可忽视。

李商隐,多戏谑、代言体诗。

花间词——鼻祖:温庭筠,发展了词成为文学,使艺术成熟,是唐代词人之冠。词,因燕乐兴起而填写,但又不局限于燕乐艳情。

晚唐,极为复杂,白居易贾岛李商隐等,影响力巨大。

诗书、史情、理事,于此时,三分。

唐代社会,对:文学、文人,较为崇敬。

南唐陈后主词,一般被认为:始变士大夫词,亡国伤怀,其实不然。所作,也是给歌姬歌唱的女子曲词。

西昆体,包括:李商隐及宋初杨亿等人,模仿李商隐的作品。

中唐过后,梅尧臣等,主张平淡、写日常生活社会生活;议论平凡事物,放弃辞藻音韵意象美。后欧阳修也是,是宋朝诗脉。

唐代文学文体齐备:诗歌、散文、唐传奇、词、变文、话本等,共同构成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今所界定的盛唐诗:李杜等,山水、边塞,格局奠定。

盛唐诗人,以蓬勃热烈的感情,激昂慷慨的诗句,反映出积极浪漫的盛唐之音。

6. 宋代文学 :

宋代文学,以诗歌、词、散文和话本小说为主要形式。内容与时代息息相关。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诗歌,有“西昆体”——风靡一时——他们以粉饰现实、歌颂太平为主旋律,思想空虚。

欧阳修,提倡:古文——平淡、浅白、复古、重意、文与道俱。

宋代文坛,颂扬杜甫的叙事能力(诗史、平淡),更重要的是:他忧国忧民的的儒家伦理价值。

北宋,确立:文学抒情言志、人品文品相关、美感含蓄的特点。

宋代开启的文学化社会,近似于现在社会的商品化。

宋诗,初以:苏东坡、黄庭坚为两大宗,后渐渐以:王安石、黄庭坚为主导。江西诗派,成为宋诗代表。

南宋,反拨江西诗派的——只学诗不学道的一类,如永嘉四灵,江湖诗派;学:晚唐贾岛姚合等,寻日常村野生活雅趣。

词,从北宋中期开始诗化,以诗法作词,反轻艳,追求雅。

元曲始,更多出自社会各阶层的文人所作,不是市井倡优所作。

元尊唐,明初继承之,又讲究经义,重台阁。

但晏姝、欧阳修的小令,已开始摆脱花间词的影响,表现出清丽的词风。

范仲淹词较有气魄,别具一格。

柳永、苏轼,使词,走上革新道路。

北宋后期,周邦彦,注重格律,以工丽之词,点缀升平,逐渐诗化,将音韵声律,都确定下来,遣词又多诗语,形成了不同于市井俗艳的——典雅风格。但词的思想与形式,又回到脱离现实的道路上。

7. 元明清文学:

元代,思想尊崇佛道;儒理之学,也有提倡,但地位和影响大不如前。

文学,出现:俗雅之变。

戏曲、散曲等,通俗文学,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

元代文学,主要成就——是:曲。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两者,均以曲辞为主,因而总称为曲。

明代文学,主要成就,是:小说和戏曲。

明代,因科考等导致文与道分。李梦阳等前七子,反对:诗中说理;希望:恢复古之诗风;反:宋诗多虚字;学:唐诗多实字;注重:声调意象,强调抒情。

后七子,如李攀龙的理论,比前七子更激进。前后七子,不同于西方古典主义,其效法古代是要表达才情真我。,

明代南曲,提升地位的方法,是:仿照北曲,建立声律体系。推崇元代古风正俗者,如:吴江派沈璟,重视声律,号召本色当行返璞归真。

而另有推崇文人骚客创作的,认为:元杂剧都出自文人手,重视文采,如汤显祖。以上两派,实际上,都是尊元复古。

《三国志通俗演义》,开创讲史通俗教化、和按鉴写作典范。价值主要是:普及历史知识和以史为鉴的教化意义。成熟的古史,为小说叙事,提供范例。

演义,就是一种改造民间讲史的新文体。

明中晚期,古风大盛,文人化社会,女性文人涌现。

公安派,三袁等,反对前后七子——不是因为:反对复古,而是认为:后者复古错误。他们提倡:清浅晓畅。爱好——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等。

明代小说,无论长篇还是短篇,都呈现了空前的繁荣。

产生于元末明初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开辟了章回小说的先河。

《三国演义》,与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一道——总结历史,反映深刻现实。

清代文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总结时期的文学。样式繁多,各具特色,以小说成就最大。

作者,着意对:社会现实、人生命运、及其走向等,作了周密而又全面的剖析和反思,有着强烈的社会影响力。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的总结,反映社会生活深刻而又全面。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通过对士林群丑的细致描写和深入剖析,把古代讽刺小说,推向了高峰,并影响了近现代作家的创作。

明清之际,文人结社风变弱,开始反思。文人或耻辱就仕,或隐逸如王夫之、顾炎武等。钱谦益、黄宗羲,则传承明朝文化。

竟陵派,矫公安派弊端,而为幽深孤峭,即受明末山林气的影响。

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到清代中叶,除小说外,其余文学体裁,均缺少创新。

诗歌与散文,一直被视为文学的正宗。

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涛、郑观应,使古文,社会化、通俗化,开启了维新派报章文体的先河。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孽海花》、《官场现形记》、《二十四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

从此,中国跨入了近代文学史——总共有:80余年的历史——其上限为:1840年;下限为:1917年。

中日甲午战争后,形势万分危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发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

他们相继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等理论口号,并提出了“言文合一”的时代主张。号召人们:广泛运用白话文从事写作,向着通俗化、自由化的道路迈进。

外国文学的传入及翻译,扭转了当时国人的的小说观,,提高小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扩大了西方文学的影响力,改变了中国小说发展的轨迹。同时,对国人的陈旧观念和意识,产生巨大冲击。

特别是“五四”运动及之后,开启了中国“新文化运动”之旅。

8. 总结:

中国文学,除了因为汉文字语言具有自己的特征以外,还具有它自己的独特文学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受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所支配,其思想渊源——在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思想:

其一,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为核心的入世思想;

其二,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的道德观念;

其三,是以“天、地、君、亲、师”为次序的伦理观念;

其四,是以“允执其中”(《论语》)为规范的中庸哲学。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诗文,以教化为功用的中国文学,在内容上,偏重于:政治主题和伦理道德主题。

将文学,视为政治的附庸和说教的倾向,一直被当作一种无可非议的倾向。

君臣的遇合、民生的苦乐 、宦海的浮沉、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兴亡、人生的聚散、纲常的序乱、伦理的向背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旋律。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戏曲,概莫能外。

儒家的入世哲学和教化观念,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但同时,也抑制了自我情欲的释放,自由个性的迸发和自我意识的开掘。尤其是:“ 存天理 、灭人欲 ”的理学观念,使文学,蒙上了理性主义的烟霭 。

上述内容特点并行的,是:“中庸”美学追求 。

中国文学,讲求:中和之美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一般不把情感,表达得过分热烈。

中国旧体诗,大都感情节制,思想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样表现出: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语言上,使用的大部分都是文言文,有少量的白话。

“五四”白话文运动,在语言上,就结束了文言文的时代,标志着:白话文的时代开始了。

所以,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使用的都是白话文,满足了大多数人的文化和生活需求。

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也不能片面的认为:二者是孤立存在的。

现代文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古代文学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看到:二者的联系、传承与创新,全面地、纵向和横向地认识我们的文化和文学。

“五四”,阖上了中国数千年古典文学的门,同时,打开了文学的一片崭新天地——新文化运动。

(读书笔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