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冬夜里围着炉子打毛衣烤红薯谈人生
王永彬的《围炉夜话》,是一本格言集,讲的是做人做事做官的道理。
书名字特别有画面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外面下着大雪,一家几代人围坐在炉火旁边聊家常谈人生。
这是一幅温馨而和谐的画面,妇女在打毛衣、纳鞋底子,小孩子忙着添柴加炭,给烤的红薯翻面,长辈则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现身说法,将自己几十年的经历见识一股脑地倒出来。
大家一边吃着花生、嗑着瓜子、喝着酽茶,一边听着长辈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唠唠叨叨。
这些话儿孙们很多都听过,书里面也都读过,可能会听不进去,但还得装作听进去的样子,并将长辈的话工整地誊在纸上记下来。
在这样一种非正式的场合进行为人处事方面的教学,效果相比于学堂,当然要大打折扣。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温馨祥和的环境里,长辈将自己多年的人生经验娓娓说出来,以供晚辈们参考学习借鉴。
这些内容不光是一些个人经验,也包含了历代先哲的名言名句,可以说是一个大杂烩,但底子还都是正统的儒家,讲的是修身立命、劝人向善、做事做官等内容。
每一则都有一个小标题,基本是每一则内容的概括提炼,不用看每则的内容,光看目录的小标题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本书的特点就是语言朴实,接近大白话,几乎没有华丽辞藻,精雕细琢之语,不管对方上没上过学,读没读过书,基本都能听得懂,也能理解。
这本书的内容看似杂乱无章,没有分类,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但也正是这样,不必从头看到尾,可以从任意页数看起,翻到哪是哪,是一本很好的床头读物。
有人觉得书的内容像鸡汤,喝多了身体受不了。那是因为你不是坐月子的产妇,没必要天天喝它,来大补身体。对于平常人,隔几天喝一次鸡汤,味道也很鲜美。
有人说书中有太多的说教意味,因而对于初涉世事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很难看得进去,对这样的书会不屑一顾,放置一旁。
因为他们缺少历练,缺少经历,只有经过一番磨砺摔打之后回过头来,再看这本书,才觉得它讲的有些道理。
因而这本书是一本经验之谈,浓缩了几千年历代先贤的精华。
书里讲了很多的人生道理,看着都对,但光看不做,光说不练,就没有一点用处,这样反倒浪费时间,还不如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