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只猴到一个人

2018-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山巅的希望之光

1、先讲个笑话

据说猴子那东西,是咱表兄弟——大家五百万年前是一家(反正清明节快到了,不服的人可以去达尔文墓前跟他当面对质)。如今咱两家关系越来越远啦,当真是应验了老话:“猴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何谓“习相远”呢?千百万年过去了,猴子们依旧喜欢吃桃子,然而人类这种“智能猴”却喜欢上了吃猪肉。咳,说错了,人类却喜欢上了“补充智能的食物”——读书。

扔给猴子们一顶帽子,它可能会学着人类的样子戴在头上,所谓“衣冠禽兽”;扔给猴子们一本书,它们照样会拿过来翻一翻,但它们并不懂那书是什么意思。——它们并不会读书,这一点恰恰跟某些人类一模一样。

很不幸,我就是某些人的其中一个。

那么问题来了,不会读书与不读书有区别吗?仔细斟酌了很久,我得到的答案是:没有区别。

2、如何阅读?这个问题可能并没有答案

当我意识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的时候,我心下释然。这是一个需要学习、践行、再学习、再践行……的过程,这是一个无止境的循环。然而它并不枯燥乏味,因为每当我们完成一个“圈”,天空就会掉下一枚圆形的金币。纯金的,卖出去大几百元呢。

那么问题来了:鉴于这个循环的无止境特性,“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标准答案吗?答:并没有。一切都在不断探索中。

傻瓜才仅仅需要一个确定的答案;猴子不会热衷于探索。

3、阅读的最少必要知识

插一句题外话,作为李笑来老师的“学生”(我自封的),我推崇“最少必要知识”的处事模式。这套方法论极其高效,其核心是:知识这东西简单的知道就好,马上去做去应用才是要点。

毫无疑问,阅读是一项技术,一项价值极高的“肌肉技术”。那么,学习(练习)这项技巧的最少必要知识是什么呢?按照个人体验,它包括以下6个动作:

①写下你的阅读目标。

②首先挑选和你有“感情”的段落仔细读。

③找出所有段落的中心句。

④用对话体写一篇读后感。

⑤画3遍思维导图,标示出要点和易错点。

⑥对文章内容重新分类。

4、要点来了(读者可以跳过)

阅读是否高效率,就要看且只要看阅读的方法是否落实到位。

我本周末落实情况举例:

画了半个思维导图。目标写下了3-6次。找段落中心句3-6段。重新分类1次。

结论:继续进行肌肉训练,我已经开始了,就没有理由停下来了。

5、结语:警示自己

一个不会读书只会啃桃子的人,和猴子有什么区别?一个不会读书只会吃猪肉的人,他的人生使命就是做一生的“猪的天敌”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