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沙土
每个从农村出来的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带着泥土味儿,哪怕施再多粉黛、穿再时尚的衣着,也还是掩藏不住。
我虽已离开家乡二十几年,也早已适应了城市的生活,但身上的泥土味儿依然顽强地存在着。
伴着这些泥土味儿的是那些关于泥土的记忆,其中印象最深的便是沙土,我是穿沙土裤长大的。
我的家乡地处鲁西北平原,是典型的黄河冲积平原。这里土壤构造特别,地表是厚厚的黄土,土力肥厚,适宜种植花生、地瓜、小麦、玉米、瓜果、棉花等多种农作物,若无天灾,必是丰年。黄土层下面是一层紫红色的胶泥,胶泥粘性大,质地硬,用它烧制的砖瓦既好看又结实,孩子们也经常用它做印版、泥哨,或者捏成窝窝摔泥巴。胶泥层下方就是沙土,沙土松散、柔软,颗粒极细。阳光下,捧一捧沙土,细细的、软软的,好多细微的颗粒泛着金色的光芒。
沙土吸水性强,吸水后依然松松散散,不会像胶泥那样粘合在一起,水分再多就成了一汪稀薄的泥浆顺势流淌。勤劳智慧的祖先发现了沙土的这种特性,将其利用得淋漓尽致。
首屈一指的便是婴儿穿的沙土裤。沙土裤源于何时,是谁发明,已无从考证,但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村里出生的孩子没有一个不是穿沙土裤长大的。沙土裤做工简单,粗布连体结构,下方是用来装沙土的口袋,上方开襟用于将婴儿抱进抱出。沙土要先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晒干后再用细锣筛去土中的杂物,尔后取适量沙土放到铁锅内烧,达到一定温度后,沙土中间会泛起细细的土花,好像喷涌的泉眼,这时沙土就烧好了,然后将铁锅端到一边,慢慢晾着,等温度适中再将它倒入沙土裤里,接下来就可以把婴儿放到里面了。因沙土干燥、吸水能力强,孩子尿的尿能及时吸收,排出的粪便也会随即被裹上厚厚的沙土,如此便无臊臭味传出。刚出生的婴儿排泄少,沙土裤里的沙土无须勤换,每天早晚换一次即可。待到孩子稍大,排泄增多,便要适当增加更换次数。孩子再大点,能抱出门了,白天就不用穿沙土裤了,而改穿开裆裤了,夜里还是要穿沙土裤的,此时的孩子尚不知拉尿,把孩子放到沙土裤里,大人才能睡个安稳觉。等到孩子能自主拉尿了,才正式跟沙土裤告别。
与现在流行的尿不湿相比,沙土裤有不少好处。干净,沙土吸水但不粘身,孩子抱出来,只有极少量吸附在孩子皮肤上,轻轻拍打拍打即可,现在流行的尿不湿则很难做到,除了能将小便吸收,粪便极容易弄得到处都是,还要给孩子擦洗屁股。暖和,把孩子放在沙土裤里暖暖的,身体不着凉,当然也有个别粗心大意的父母掌握不好温度,将有些烫的土倒入沙土裤里把孩子烫哭甚至烫伤,那另当别论。通透护肤,孩子在宽松的沙土裤里可以随意蹬腿,而尿不湿裹在孩子的屁股上密不透风,容易捂汗起痱子。环保,沙土取自大地,用后再回归大地,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还能增加土壤的肥力,尿不湿自身是否环保不得而知,至少用后不好分解,对自然环境是个负担。省钱,沙土免费取用,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需花点力气,尿不湿则价格不菲,一包就好几十块。省心,大人要下地干活,孩子小又不能带着,只好将孩子舍在家里放在炕上,沙土裤足有四五斤的重量,任由孩子怎么折腾也不用担心滚到炕下来,到时回家喂奶就是了。有些孩子多的管不过来的人家,就一直让孩子穿着沙土裤,有些孩子从沙土裤里抱出来的时候都已经会跑了。
除了沙土裤,乡亲们也经常用沙土给衣物、被褥除水。棉衣上不小心洒了水抑或孩子尿了床,一时半会儿很难晾干晒干,只消取些沙土洒在上面,轻轻松松就将水分吸干了,再用手拍打拍打,那沙土就簌簌地落下来,除了那一圈地图样儿的水印,几乎看不到沙土的痕迹。
每年秋后乡亲们挂了锄,爱串门子聊天。凑到一块儿,除了喝便宜的花茶,抽便宜的烟卷,再就是嚼些自己用沙土炒得爆米花或者豆子。取些沙土放到锅里烧开,将玉米或者黄豆放到沙土里,很快便噼里啪啦响起来。玉米开花,黄豆爆皮,便是熟了,拿筛子筛干净,搲上一碗随便吃,嘎嘣嘎嘣,又脆又香。
沙土还有治病疗伤、杀菌消炎的妙用。谁家孩子裆里、腋下、脖子出汗过多发炎,取些烧过晾好的沙土撒在上面,很快能好。倘如得了脚气,每天光着脚丫在那烫烫的沙土里趟上几遍,就能止痒抑溃。若不小心割破了手,取点沙土敷到伤口上,一会儿血就止住。
这便是故乡神奇的沙土,陪着无数农村人长大的沙土。我虽早已远离那片土地,远离那些温软的沙土,然而它却始终生长在我的记忆里、睡梦中,时时提醒着我:你来自那片土地,无论走得有多远,都不要忘了那片生你养你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