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培训班焦虑
罗曼·罗兰:谁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就能看到堙埋在阴影中的世界……儿童的生命是无限的,它是一切……
前段时间,央视报道了“聚焦暑期'报班热'"的新闻,暑期是培训机构最忙的时候。有朋友分享说,自从给孩子报了培训班,手机上的信息就没停过。
为什么会有培训班焦虑?
从报道上来看,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培训机构“贩卖焦虑”,另一个是因为家长的择校焦虑。
培训机构的贩卖焦虑,是一种营销手段,他们会电话、微信轰炸,随便打开他们的一条朋友圈,只要是家长,看完都会勾起内心的焦虑,深感如果自己不给孩子上培训班,就是造成孩子平淡人生的罪魁祸首。
家长的焦虑,大体上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就像新闻采访中说的,为了择校、升学考虑,给孩子攒经历、攒证书。
第二个因为从众心理。所有的孩子都在上培训班,你不上,不是输在起跑线上了吗?如此一来,原本淡定的家长,也就慌了神,开始给孩子报培训班。
第三个原因,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有的地方,隐形规定,通过他的培训,可以提前享有录取名额,这就逼得家长不得不给孩子报限定的培训班。
上了培训班,会有什么影响?
有优点吗?最好的结果是,孩子不仅当下的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自信心也跟着提高了。一两年级的小学生,上培训班的时间,一周都排地满满当当的,大有人在。
缺点呢? 一种是孩子变得很讨厌学习,因为内容学过了,上课就会神游。另一种是很喜欢上培训班,这类都是学习拔尖的,他们尝到了上培训班带来的甜头。同样也是因为学过,上课的内容变得简单,考试名列前茅,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大神”,他们喜欢这种感觉。为了保持优异的成绩,会主动要求上培训班。上培训班,成了停不下来的动力,不管是平时的休息日,还是寒暑假,永远都是走在培训班的路上。
这是从孩子的角度看,那么,家长的角度呢?孩子上了没效果,家长会觉得无能为力。上完培训班,有各种作业,不喜欢上的孩子,就需要家长督促,这种督促,就会引发亲子关系的紧张。孩子喜欢上,家长又欣慰又担心,欣慰孩子的上进心,担心孩子的学习压力太大。
怎么治培训班焦虑?
作为家长,不能阻止培训机构贩卖焦虑的行为,也不能改变某些方面的教育资源,但是可以从自身出发,改变这种焦虑。
对于培训班的焦虑贩卖,内心要有清晰的认识,培训机构口中的焦虑,很多时候,都是假象,对应我们自身,也许一点都不需要。
1.拉长时间线
对于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的概念,将时间拉长了来看。把孩子的成长,放到整个生命里,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有家长分享,为了孩子高考,从小到大,无论大小假期,孩子从未休息过。永远都在学习,一直保持品学兼优,遗憾的是,孩子的高考失利了。
童书妈妈三川玲在一篇文章里,写自己毕业20年参加同学会得出的领悟:虽然当时高考分数差异大,但是40岁的时候,人生的差异并不大。
拉长时间线,是解决培训班焦虑的一剂良药。
2.注重“人”的培养
注重“人”的培养,而不是专注于“才”的培养。
梁启超曾说:首先要做君子,之后才是做才子。
举个极端的例子,北大弑母案的吴谢宇,从小到大都是学霸,吴谢宇的妈妈,培养了一个高智商的儿子,但是,最后却惨死在儿子的手中,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讽刺。
不停地给孩子报培训班,也许孩子的成绩会很好,但是,对于品格的培养,是否也花同样的心思了呢?
培训班,顶多培养的是“才”,而不是“人”。
3.放下期待
谁敢说,自己一点都不希望孩子的成绩名列前茅?问问自己,心中有没有掺杂自己的期待?有期待就会有失望,而父母对孩子的失望,孩子都看得见。
李维榕:心理治疗的重点,常常都是要解开过往的结。……父母对子女的失望,与子女觉得不为父母接受的苦痛,是最常见的一个结。
电影《可爱的你》中,小男孩厌学的理由,是自己怎么都考不到100分,怕父母会失望,怕父母会不喜欢自己。
这只是电影情节,现实中,也有不少。李维榕老师在《未完成交响曲》一文中,提到了她治疗的一个案例:四十岁的男人,自暴自弃,没有朋友,愣是把自己吃成肥胖人士。但是,他有一对成功的父母。四十岁男人有今天的局面,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而是长期以来,发现自己不能满足父母的期望,看到父母的失望,渐渐地变成对自己失望,最后破罐子破摔,再也不想去努力。
家长只有放下对成绩的执念,才能减少一些焦虑,更不会掉进培训机构贩卖焦虑的坑里。
人生是场长跑,起跑不必冲刺。心中谨记,“人”在“才”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