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随想录心情随笔心里

喜欢独处的人,更懂世界的丰盈

2016-10-11  本文已影响506人  厦九九

文 | 厦九九

谁要是不喜欢独处,那他也就是不喜欢自由。

1.

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喜欢独处,那他也就是不喜欢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这是因为社交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社交聚会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拘谨、掣肘。

而大多数人的独处,又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孤独、寂寞,甚至无聊。可以说后者是前两者的始作俑者。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自己也经历过很多独处的时光,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感受。幸好,在很早的时候我就学会享受独处了。

基于自己的经验,我认为,充实而丰富的独处,没有太多时间感受孤独,也没有太多空间催生寂寞,除非你无所事事,除非你没有丰盈的精神世界。

独处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读书是一种,写作也是一种,做一切喜欢的事,或者什么也不做,只是让自己的灵魂沉淀一会儿。

独处,其实是完全住到你的精神世界里。人经历得多了,就会发现:真实和长久的愉悦,永远在你的精神世界里。

一切由心造,佛家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心干净了,透彻了,一切烦扰也就消散了。但世人做不到,所以需要修行。

2.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事实上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具备独处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丰富,并产生力量。

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和别人在一起时,我们往往不属于真正的自己;独处时,我们才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面对自己,开始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据说,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

周国平说,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这一点我体会过,而且终身难忘。

那是今年3月和几个朋友去西藏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羊湖独处了两个小时,面对雪山和碧湖,什么都不做,只是用眼、用心,沉浸在当下,不想心事,不想未来。

我仿佛感受到和大自然的某种连结,还会从心底生出喜悦来,那种喜悦绝不是看到美景的激动和惊喜可以描述的。

下次旅行,不管是不是有人一起,都要试试独自面对大好河山哦。

3.

是否喜欢独处,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喜欢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

嗯,我也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当然,我也喜欢社交,能让人精神上热闹的交往。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

有一种说法我很赞同:一个人只能与自己达致最完美的和谐,而不是与朋友或者爱人。

因为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和脾气方面的差异肯定会带来某些不相协调,哪怕这些不协调只是相当轻微。

所以,叔本华说,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感觉宁静——这是在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觅到。

如果一个人既能与外界和谐相处干成一番大事,又有足够丰富的精神世界,也就是既伟大又丰富,那么,这个人就能享受到在这一贫乏的世上所能寻觅得到的最快活的状况。

4.

在灯红酒绿的大城市里,世界如此繁华,有人倍感空虚。在粗茶淡饭的小城里,世界如此简单,有人如此丰盈。

哲人说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这不是没有根据的。

西塞罗说过,“一个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称得上属于他的东西都存在于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

从一切事物中感受到自身,回到自身,才有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与宁静,也才有可能感受到来自生命内里的喜悦,我认为这是最高层次的幸福。

拉布叶说过:“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