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高中现状为起点倒推,我们该给儿童期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2021-04-19  本文已影响0人  嘻哈妈妈育儿经

上午在公司改完文案,告诉哈姐(我大女儿,小学一年级)我中午回不去,下午要参加一个交流会。她微信里一顿语音咆哮:“说好了中午回来你不回来!你要是不回来你就别回家了!……”连着咆哮了近十条语音。心软的我动摇了,想着要不回家吧,也就周六和周日分别有半天时间陪她。我深呼吸了一下,文字回复了一条打趣的信息:“我感觉你气到鼻子都冒烟了,小心我回去挠你痒痒。”我决定参加校友交流会,女儿会好好的。于是有了今天这篇文章。

两位在公立中学任教的师妹分享了自己的职场经历和思考,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

第一,高中孩子学习后劲不足。深圳的孩子,大部分从小学开始上所谓的课外培优,初中更是绝大部分孩子都报班,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学习热情。到了高中,蔫了。

第二,学生心理和精神问题频发。师妹任教的初中班级为例,38人的班级,有7个医院确诊的有诸如抑郁症、读写障碍、注意力缺陷综合症乃至精神分裂等病症的孩子,需要干预的比例接近20%。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2020年的数据,轻度抑郁的检出率初一16.6%,初二18.6%,初三20.3%(感谢吴颖师兄分享的数据)。

我女儿小学一年级,平常我服务的家长群体,也主要是小学和幼儿园阶段孩子的家长,我不禁思考:这些到了初高中严重阻碍孩子学业、甚至威胁孩子生命健康的问题,可否通过早期教育行为的调整,来尽可能地规避?我和周围家长在对孩子教育上的决策和行为,是否能有效地帮助孩子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

这样以终为始的角度(虽然还远未到达人生的终点),也许更容易让我们在内卷和焦虑的狂潮中,回归理性,执着于教育该有的追求。以下是我今天收获的启发。

一、小学阶段学习兴趣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用可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同时可以让孩子既喜欢学,成绩又好,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可是如果孩子就是暂时成绩好不了,那就多玩些学科相关的好玩儿的项目,而不要逼迫孩子去做他很排斥的事情。靠外力鸡出的好成绩,总有一天要还回去。

二、碰到育儿困难及时咨询

闭门造小孩是对的,闭门养小孩分分钟把自己和孩子憋坏。从孩子出生开始,甚至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可以结交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师朋友,有事没事,唠唠孩子。在我服务所覆盖的1000+家庭里,绝大部分的养育问题,都是因为父母对孩子发展规律的认知不足引发的焦虑造成的。

小孩开始扔东西,小孩开始大喊大叫发脾气,小孩开始打人,等等,都足以让新手父母怀疑自己小孩有病。在我的社群里,一有这样的问题发出来,就会有一批“熊孩子”现身,那熊劲儿一家比一家精彩;同时有一批家长分享自己当初的焦虑。发问的妈妈已经沉浸在一起吐槽的欢乐里,我再解释一下孩子这个阶段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可以做些什么帮助孩子的成长。有个别更焦虑一点的家长,一般通过私信疏导,也能找到调整的思路。

有很小的一部分孩子,某些方面的表现异于普通孩子,因为有了发现问题就唠嗑的习惯,对家庭指导师朋友也有了深度的信任,就更容易及时寻找更专业的帮助。我很佩服冉兰师妹,班上接近20%的家长发现问题带孩子去看病。跟家长沟通你孩子有病,总是压力很大的。

值得反思的是,读写障碍、注意力缺陷障碍大多孩童时期就有明显的症状,而越早,孩子大脑可塑性越强,干预的效果往往越好。即便干预达不成什么效果,至少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各种行为和学业表现可以有更客观的归因,更合理的期待,避免孩子在现今单一的评价体系里过度受伤。

很多发展障碍发病比例并不低,如果家长观察到孩子某些方面跟同龄人有比较大的差异,或是老师反馈出孩子在学校有让老师异于其他孩子的困扰,约个康宁医院儿少门诊或儿童医院儿童发展评估的号看一看。没病,图个放心;有病,孩子能得到最及时的理解和帮助。

三、构建孩子客观积极的自我认知

有一种说法认为,学龄期孩子频发抑郁,是小时候的鼓励教育造成的。小时候的鼓励让孩子认为自己很棒,一到上学却发现自己很多不行的地方,并且没有抗挫折能力。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很多家长进入了鼓励教育的误区:只有积极,没有客观,没有在一次次事实中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可为与不可为,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建立孩子的自信与抗挫折能力。

吃喝拉撒,过度包办;社交冲突,出面摆平;幼儿园抢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都是过度保护,是带着恐惧的爱。于是孩子没有足够的机会面对挫折,没能在爱的支持下萌发从挫折中恢复的能力。

跟早早操持幼小衔接、担心孩子日后跟不上的父母不一样,我大大方方地让哈姐零基础入学。一方面我坚定地认为学龄前的时间花在识字写字计算以外的事情(其实就是玩)对孩子长远的发展更有意义;另一方面,我对小学的学习内容没什么焦虑感,碰到什么问题到时再说。

果真碰到了问题。一年级上学期,老师单独跟我说过好几次,哈姐的书写在班上属于比较差的,让我多关注。我主要在两方面下功夫:一是把作业的量和难度降到哈姐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她同一个字写超过三个就会焦躁,那我就让她写两个即可,剩下的怎么完成的大家自行脑补;二是隔一段时间对比一下她会读会写的字量的增长,以及书写上的进步。前者保持一定的学习效能感,不能让孩子觉得目标遥不可及;后者引导孩子向内看,看到自己通过努力达成的进步。

刚上小学这段时间,对哈姐来说是一种挫折,作业极少拿优秀,日常班级评比的星星也总拿不到奖励。但是她一直保持着努力和进步的状态,她每一次看到自己的进步都很兴奋,她不需要太多的外界认可来证明自己好或不好;她知道自己暂时无法改变的现状,也知道自己有能力去努力变好。

到一年级第二学期,老师说,哈姐各方面都很好,书写找到了感觉,上课回答问题经常答得很有意思(这比告诉我孩子成绩很好我认为是更高的褒奖)。未来如果哈姐再次掉入谷底,我相信,她的大脑和身体都记得,她有力量重新出发,努力爬坡。

如文章一开始写的,我没有向哈姐的情绪妥协,而是选择了参加这次对我专业有启发、事业有帮助的校友交流会。晚上回到家,我对哈姐说:“中午妈妈临时改变的安排,让你很难受很生气了对吗?我知道你很希望我下午就可以陪你,如果是我我也会很生气。谢谢你支持我,今天参加这个活动,我收获很大。”其实下午哈姐早就用欢乐的语气给我发语音,说她和妹妹正在吃西瓜。但是我还是要给她郑重的交代和感谢。

这便是在情绪上的客观积极:负面情绪可以酣畅淋漓地表达和发泄,并有机会感受负面情绪从爆发到恢复的完整过程。总是想办法避免或停止孩子的坏情绪,只会让孩子惧怕负面情绪。让孩子在负面情绪里多停留一会儿,他就能察觉和认识它,于是没有了害怕;给孩子从负面情绪里恢复的时间,他便形成了从负面情绪里恢复的能力。

这些,看起来似乎都是平常的琐事,其实需要父母足够高的心理成熟度,才可能胜任这种陪伴和引领。育儿,永远都不是解决孩子问题的过程,而是父母成长的过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