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阅读笔记

重论诗教

2024-09-08  本文已影响0人  森卿清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认为讲学问修养必须要读诗,中国上古的文化,不像西方的文化把zong教放在那么重要的地位,中国上古文化注重于诗的文学境界,它有zong教的情感,也具有哲学的情操。

上古的诗,就包括了现在所讲的整个文艺在内,我们翻开历史,中国古代的文臣武将,每人的文学境界都有基本修养,从正史上看,关羽就是研究《春秋》学的专家;岳飞等人,学问都是非常好的,都有他们文学的境界。

所以孔子说,你们年轻人,何不学诗?

诗“可以兴”,兴就是排遣情感,人的情感有时候很痛苦,人生有许多烦恼,对父母、妻、儿、朋友都无法说的,如果自己有文学或艺术境界,再不然就写写毛笔字,乱画一阵,也把怨气画去了,绘画也好,诗词更好,所以诗可以兴。这个兴是兴致,就是一切感情的发挥。

“可以观”,在诗的当中可以得到很多道理,得到很多启发。对自己的诗,也可以看出自己思想的路线与情绪。

“可以群”,也可以合群,自己调整心境,朋友之间、社会之间,可以敬业乐群而不孤立,所谓以文会友。

“可以怨”,可以发牢骚,有时心里的苦闷没有办法发出来,压制在里面,会慢慢变成病。所以需要修养,可是修养并不是压制,是自己疏导,在文学艺术境界上可以把牢骚发泄掉。

“迩之事父”,近一点可以孝顺父母。怎样孝顺?有艺术修养,侍奉父母,则有乐观态度。

“远之事君”,远大一点可以对国家社会有贡献。

最后一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知识渊博了,等于学了现在的“博物”这一科,什么都知道了。

我们要知道,孔子的时代,工具书是绝对没有的,就靠一些诗才知道。工具书从唐宋以后才有编辑;《辞源》《辞海》是民国时代,根据《渊鉴类函》《佩文韵府》这些类书编的,而这类书都是后世才有。例如汉代左思作《三都赋》,花了十年的时间,并非是文章难作,而是当时没有类书。所谓虫鱼鸟兽、人物等等,资料难以收集,何况远在春秋时代。据统计,在《诗经》中,草有113种,木有75种,鸟有39种,兽有67种,虫用29种等,所以读诗能扩展知识面,这是孔子教学生们一定要学诗的道理。

——南怀谨的《论语别裁》阅读笔记5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