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我们传统的理解或许都错了!
黑洞,很“黑”,很遥远,但我们似乎并不“陌生”。
天文学对黑洞的定义是,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无法从其事件视界逃脱的天体。
也就是说,黑洞是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天体。由于其致密结构造成的强大引力,使得视界内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同样,其他光源射入黑洞的光线也会因吸收而不被反射,所以在宇宙观测中表现出一大片空无黑暗区域。
然而,黑洞的这个理解,或许是错误的。“黑洞”的严格理解,应该叫“黑暗磁场旋涡洞”。
1、传统“黑洞”理解为什么错了?
如今的太空探索时代,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拥有多种先进的天文观测设备,像哈勃太空望远镜,大型射电望远镜,高灵敏光学接收望远镜等。天文观测范围已跨越百亿光年之遥。在精度上,几万公里外的一支烛光,也不在话下。
然而,人类对“黑洞”还显得束手无策。只能停留在根据黑洞视界范围外的异常情况,推断“黑洞”的存在及其物理特性,而至目前尚都无法直接观测。
如果说“黑洞”真是一种质量和密度都巨大的“天体”,那么在“黑洞”与物质密度相对极小的外层空间,两者总会存在一个分界面。
光的特性,在不同介质层会同时发生反射、折射两种现象。虽然折射后的透射光被黑洞捕获不能散发出来,但在这个分界面还是会有部分光线被反射。这个反射光,不是事件视界的弯曲光线。
目前人类能观测的,只有黑洞视界外层被弯曲的光线,而未观察到任何反射光,这确实有点不合逻辑。
问题来了,为什么至今看不到黑洞的庐山真面目?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看不到黑洞外层分界面的反射光呢?
答案在于,“黑洞”是致密星球的假设是错误的。相反,“黑洞”是一个物质极度稀薄的高速旋转磁场。即“黑洞”严格来说,应叫“黑暗磁场旋涡洞”。
2、什么是“黑暗磁场旋涡洞”?
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客观存在的一种能量场。它在磁源一定空间区域内连续分布,且不由原子或分子组成,所以在场区范围内有无物质无关紧要。
也正因为磁场范围内物质极度稀薄,所以恒星光线可以很好的穿透该场区而在背面被接收。反之,如果在另外一个角度本身就接收不到恒星光线,则该场区也会表现为一片黑暗。
宇宙天体普遍具有磁场,而当大量天体高速运动时,会产生各种大小不一的磁场相互叠加。这些不同角度、不同大小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磁场旋涡”。犹如河流汇集区域的水旋涡或冷热大气相遇形成的飓风旋涡。
极度稀薄场区内物质的另一个特点是,其自身不会发光或只有极其微弱辐射线,这在遥远的地球是很难被观测到的,因而表现为“黑暗”。即使有少量微弱的射线信号被观测到,也会因为与周边环境差异不大,而不被区别对待。
那么,传统讨论的“黑洞”,其实就是这类“磁场旋涡”的“飓风眼”。我们暂称之为“黑暗磁场旋涡洞”。
3、“黑暗磁场旋涡洞”如何解释各类现象?
▼
传统“黑洞”具有很强的引力,可以很好的解释光线是因被吸收而未被反射,以致看不到。但其分界面不同物质层的反射光线也一直未观测到,这一点不符合常理。
“磁场旋涡”则因为物质极度稀薄而让光线直接穿透,因没有反射光也同样不能被看到。而且由于场区范围与周边环境无异,所以不存在所谓的“分界面反射”。
▼
传统“黑洞”在视界范围外,由于强大的引力导致光线弯曲现象。这是从光有动态质量角度解释弯曲。但引力并不是光线弯曲现象的唯一因素。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其既是粒子也是一种电磁波。高能的引力场和电磁场都可以使得光线弯曲。
“磁场旋涡”显然是高能磁场,电磁波受磁场影响发生弯曲也是自然现象。
▼
1974年,物理学家霍金先生过量子力学的方法得出结论,黑洞不仅能够吸收黑洞外的物质,同样也能以热辐射的方式向外“吐出”物质,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霍金辐射”。
2014年9月,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梅尔西尼—霍顿表示,她同意霍金辐射的存在,当恒星因自身的引力发生坍塌时会向外辐射能量。但她认为,发出这种辐射后,恒星的质量也会不断地发生损失,这些恒星坍缩时就不可能达到形成黑洞所必须的质量密度。同时表示,垂死的恒星在发生最后一次膨胀,会爆炸消亡,黑洞奇点永远不会形成。
对于“霍金辐射”的物质或能量喷射,用“磁场旋涡”也是可以解释的。
高能急速旋转的磁场旋涡,可以绵延上万公里。虽然旋涡眼区域可能是非常平静的,但在旋涡周围的超强磁场可以吸聚各种射线能量。而且高能磁场还可以分解大分子物质转换为小分子物质,这个过程中也有能量释放。
无论是磁场吸收的宇宙射线能量,还是物质分解释放的能量,最终都将在旋涡口喷射。
犹如湖泊中的无底洞,洞口的旋涡可以吸收周边的水、鱼虾、树叶、泥浆等几乎所有东西。然后,这些吸收的东西在很远的某处释放。我们在远处出水口看得的景象与旋涡洞口截然不同。
当然,还可以将这种磁场旋涡及喷射理解成是龙卷风的反向作用。龙卷风的地面风口是在喷射各种东西,而不是吸收。
4、“黑暗磁场旋涡洞”是否普遍存在?
宇宙中一切天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所有物质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内在相互联系。“黑洞”现象的产生也不是偶然。整个自然界是由不断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物质运动又必然会产生磁场。天体和磁场密不可分,只要天体存在,它周围就一定有磁场存在。
天体与物质由于运动方向的不同,运动速度各自差异,会产生许多大小不一、强弱不同的磁场旋涡,这种磁场旋涡也造就了许多传统“黑洞”概念还解释不清的神秘。
巨大天体结构产生大的“黑暗磁场旋涡洞”,如星银河系中心的“黑洞”(传统叫法);小的天体结构产生小的“黑暗磁场旋涡洞”,如恒星天鹅座X-1“黑洞”(传统叫法)。
自然界物体能量大小主要由物体质量和物体运动速度两个因素决定。虽然“黑暗磁场旋涡洞”区域物质密度不大,但由于旋涡转速极快,且高能磁场对场区内物质有非常大的磁作用力,当场区内物质凝聚朝一定方向作有序高速运动时,便能对周围空间产生极强的引力效应。
宇宙中一些分散的呈气态的氢、氧类物质,及多原子核的硅、铁类星际尘埃,受“黑暗磁场旋涡洞”影响,也会向“旋涡洞”附近运动迁移,体现出“旋涡洞”的超强吸附现象。而对于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星系来说,这种从各方向都有离散态物质螺旋聚集过来,便形成了各类星系雏形——星云。
星云,被称之为恒星摇篮。那正是旋涡在对周围空间进行吸附的过程中,远近不同物质运动快慢不同。一些物质相互追赶合并,累积到一定程度而形成恒星。恒星又对近距离范围的物质给予作用影响,形成如太阳系般的小系统。
“黑暗磁场旋涡洞”虽然不能直观地看到,但可以通过它向外发出的各类射线展示它的存在。也曾有媒体报道,哈勃望远镜已拍摄到“黑洞”(传统叫法)边缘有呈翘曲状的尘埃圆盘,这就更形象的证实了“黑洞”(传统叫法)的旋涡特性和真实形态(呈漏斗状)的特点。
事实上,这种旋涡洞才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形态。在已知范围内,无论大到飓风(或台风/龙卷风),小到沙滩上的一枚海螺,亦或是水旋涡及向日葵,无一不向我们展示了螺旋旋涡的广泛性。
而按当前理论的“黑洞”,可以发现其周围天体分布轨迹几乎都呈圆形旋涡状,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就是最好的例证。
而如果用“黑暗磁场旋涡洞”代替“黑洞”,用其“高速旋涡”特性代替“致密超引力”特性,这样包括银河系在内的诸多星系的螺旋现象,均能得到很好的解释。
宇宙中所有天体的存在形式和演变过程都是自然规律,一旦我们揭开表象深挖内在联系,很多各种奇异的天文现象就不难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