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留白 | 生命的终极答案,带着尊重死亡的宿命感和珍爱生命的使
嗯,不用太伤感,一切都是自然法则!
嗯,不用太难过,一切都是社会规则!
我这样对自己说着。
人生就是一次有去无回的旅行,我们都是旅途上的行人。
难关再难,总要去过,也总会过去。
活在当下,且行且珍惜!
最近,又无意间跟朋友聊到了关于死亡的话题。
这个话题,从小到大,几乎没有人去正面教导我如何去面对,在我的记忆中,“死亡”对于亲朋好友来说,特别是对年迈的长辈来说,挂在嘴上,是不吉利的,是一种不详的预兆,严重一点来说,对于极度忌讳的人来说,活着的人直面死亡话题,是一种恶劣的诅咒。
那年,我五岁,同学的爷爷因病去世。
我不懂什么是去世,也不懂同学的奶奶为何会哭,更不懂同学为何不再去学校上学……
很多的不解,好奇心就会驱使小小的身躯,不断地靠近,不停地探索……
来来往往的人,进进出出。
每个人都很忙碌,每个人都在说着我听不明白的话。
我想去找同学,想去问问她,从侧门走到堂屋,看到堂屋正中间,放着凉席,凉席上躺着同学的爷爷,我正想着去世是不是就是躺在堂屋,睡在凉席上,第二天天亮就醒了……
这时候,一只大大的老鼠,爬过凉席,绕了一圈,钻进堂屋角落的洞里……
因此,对于去世,我的第一次理解便是,堂屋、凉席、睡觉……
那只老鼠,像是记忆中对死亡话题的触发点。
我问大人什么是去世?
大人很敷衍地回答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后来,哀乐与锣鼓响了好几天,每个深夜入睡之时,听到总会莫名心生害怕,当一切归于平静后,死亡是什么样的概念,我依旧懵懂无知。
几年后,我上了中学,对于去世,对于死亡,有了课本的理论,也明白了去世与死亡是离别、是消失、是永远都不能再见。
可是,这只是情感上的一些理解,关于死亡话题的教育,学校与家庭,都是三言两语对付过去。
仅仅只是含蓄而潦草地表述着死亡与消失的关系。
心中也只是留下一些简短的关键词。
死亡是悲伤的,是沉重的,是一次伤感的离别,是一次难过的消逝。
我们总是被引导如何去活,苦难式教育、坚强式教育、打压式教育……成为好好活着的标签。
我们似乎集体性忽略死亡话题,死亡教育,没有大众家庭教育引导孩子如何去面对死亡,似乎,活着的人,只配活着,死亡就是忌讳,就是诅咒,就是不吉利。
但是,只有真正了解什么是死亡,直面死亡的话题,敞亮正确地引导,不把死亡当作一种遮遮掩掩的禁忌,好奇的人,还没参透生命意义的人,被当下暂时的难关吓住的人……那些在生死中挣扎的人,才不会轻而易举选择踏上死亡的道路。
人,出生到死亡,从生理上来说,会经历发育期、成熟期、渐衰期、衰老期,当身体衰老到无法支撑器官的运作,这一生,便画上句号。
写到这儿,不禁又想起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说道:“我们祖先认为,人离开这个世界,是去了另一个世界了。那个世界比我们曾经生活过的世界要幸福。在去幸福世界的途中,要经过一条很深很深的血河,这条血河是考验死者生前行为和品德的地方。如果是一个善良的人来到这里,血河上自然就会浮现出一座桥来,让你平安渡过;如果是一个作恶多端的人来到这里,血河中就不会出现桥,而是跳出一块石头来。如果你对生前的不良行为有了悔改之意,就会从这块石头上跳过去,否则,你将会被血河淹没,灵魂彻底地消亡。”
字里行间,依稀道出生命的终极答案,从始至终,都带着尊重死亡的宿命感与珍爱生命的使命感。
之于此,言归正传。
关于死亡教育,直面死亡话题,引导子孙后代正确认识死亡,不避讳、不遮掩,去讲解,去解答关于死亡的疑问。
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课题之一。
周四,安好!
祝卿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