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烟云——朱棣的发家史】——(二十九)
东昌府的捷报传到朝廷的时候,已经到了建文三年正月,朱允炆很高兴,到太庙烧了几根香,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他爷爷,朱元璋要是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儿子和孙子打的热火朝天,不知道该作何感想。
有人欢喜有人忧,回到北平的朱棣满脸愁容,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可如今损失了张玉这员大将,都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不得不让朱棣感到肉疼。
“殿下,我曾向您说过,我军只要出征必大获全胜,但是要有两日的挫折,现在想起,两个日字便是昌,从这以后我军必所向披靡了。”
道衍看到朱棣有点消沉,便跑来给他打气。
这种不靠谱的说法也就能忽悠一般人,朱棣明白道衍这是好意,手下的将士还得需要自己去激励。
从哪里丢的人,再从哪里捡回来就是了。
二月,朱棣决定再次南征,临行前召集众将士开了一次战斗动员大会,在会议上,朱棣对将士们在历次战役中表现出的忠勇表示了肯定,接着话锋一转,对在东昌一战中一开始便溃败而退表示了否定,通过举例“白沟河一战中,南军先逃跑才被我军击溃”,论证了“怕死之人必死,而奋不顾身者往往生还”的道理,传达了“怯懦轻敌者定斩不饶”的会议精神。
先扬后抑,先夸后骂,搞好了思想工作,布置好了作战计划,朱棣很快就率军南下。
南军这边,盛庸集结各路军马共二十万驻扎在德州,同时吴杰和平安出兵真定,两方遥遥相望,互为犄角。
和上次不一样,朱棣没有选择攻城,而是从两方中间进军,这样做是为了吸引出一方出城迎战,在自己有优势的野外攻克南军。
三月,北军行至滹沱河,朱棣得到消息,盛庸果然出城,正向我方进军。
盛庸应该感到荣幸,这次朱棣对他表现出了足够的重视,两军在夹河相遇的时候,朱棣竟然亲率三名骑兵过来侦查南军阵地。
盛庸一看,领了三个人就敢来我这数万大军的阵地上溜达,这胆子也太肥了吧(朱允炆外挂加持没办法),不能取你性命,吓唬吓唬还是可以的,便命令一股骑兵前去追击。
朱棣没给盛庸这个机会,快马加鞭回到大本营后,就立刻命令一万步骑兵混合部队发起了进攻。
盛庸布阵和之前一样,士兵手持盾牌在前,用以抵挡北军的飞箭,同时在后布置火枪手和强弩手,用以削减北军骑兵的冲锋。这样看来,前有防御,后有攻击,可谓是天衣无缝,够咱们燕王殿下喝上一壶的。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同样的亏我还能吃第二次不成?朱棣这边早就准备好了秘密武器,他提前命人做了一批特制的长矛,长矛顶端有铁钉,铁钉后边又装着倒刺。
现在正好派上用场,朱棣派遣敢死队手持长矛冲入南军阵地,把长矛死死地插进了他们的盾牌。
【靖难烟云——朱棣的发家史】——(二十九)两边都卯足了劲,一边往后拉,一边往前拽,活生生演了一出拔河比赛,北军选手的力气好像要更大些,不一会南军前线就出现了空隙,北军瞅准时机,见缝就钻,一阵砍杀,南军防卫队扔下了盾牌,掉头就跑。
防御已破,朱能、张辅(张玉的儿子)率领北军主力正面迎敌,朱棣则率领骑兵绕到了南军背后,直接冲锋,把他们的火器部队搅得大散后和朱能会合。
朱棣还是小瞧了盛庸,当南军阵地大乱,溃不成形时,盛庸在非常冷静的情况下下令后撤,重整了队形,才没让朱棣捞到便宜,这要是李景隆,早他娘的一溜烟跑了。
双方再次投入战斗,不过各有胜负,一直打到傍晚,各自才收兵回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