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
给你们的第一封信(煽情篇):
三月份,一直拖沓着的行程终于落到实处。二月底开始准备着见习,可是这个准备的时间太长,以至于后来真正要去时,倒没有什么兴致了。虽说在等待的日子里安排了时间看了一些让人心情明朗或感慨沉思的书,但总觉得有不甘的地方。一直想着流浪,可能是内心的那一股冲动还没消退,也一直期待着安定,本身而言乐源于安然。
历经磕磕绊绊,终于进入了秦安一中,带着导师的嘱咐:多思考、多观察、多想多问,本着研究者的姿态,以一种放大镜下看教育的觉悟严阵以待。可是接触到了学生后,他们的常态却让我震颤。习以为常的“全日制”,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在学校,在学习。我用放大镜,看到了这些“机器”的组件以及其运行机制,我为他们鸣不平,可我却深知他们成为机器的必要性,且在某种程度上操纵着,可笑的是这种无法改变的趋势,我无奈却不能抗拒。对他们而言,失败的因素里面不可忽略的就是贫穷,被贫穷威胁的人们或者说把贫穷当成威胁的人为了全身而退,只能出于善意而又自私地控制着眼前的这些孩子们,或直接或间接。
我被安排跟高一A9班,一个普通班,一个没有那么多顾虑热情又暖心的班级。当代班的第一天见他们,忘记戴眼镜,模糊的教室,模糊的他们,模糊的气氛,但是有清楚的热烈的掌声。我喜欢这样的班级,我喜欢这种毫无遮拦的生命力。学生对我说:老师,你让人莫名的想亲近,你很热情。我只想说,我也感受到了同样的热情,既来之,则安之。
第一节课总是猝不及防的,虽然准备了很久,但是突然被通知顶班时,我还是很惊慌。这种忐忑,与坐在下面的不是我熟悉的9班的学生有很大关系。A7班的学生,眼神中满满的陌生与兴奋,盯着我专注但是不回应,我的独角戏弥漫着尴尬,这种尴尬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迹可循。遗憾的是,每个人都有一个最近安全区,当我们好不容易配合默契时,我在他们班短暂的“练手”结束了。而同一节课,同样的内容,在A9班,我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满足感,在给别人自豪地说:“看,这就是我班的学生”的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好的老师,是无数好的学生造就的。
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主题班会,我以大家都倾向的“孤独感”为话题,来展开的团体干预。Z,正襟危坐,就是一书生,眼睛清澈灵动,在黑框眼镜下笃定正直地望着我。我记得他以一手好字写出了挑选孤独感主题的缘由,所以让他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准备的稿子并非言简意赅,主题明确,甚至有点冗长累赘,可是,在那种温柔的声音里,所有的学生热泪盈眶。可能同学们对亲人有同样的想念,可能对他的无助感同身受,可能在那一刻产生了相依为命的悲壮感,“我不知道你们认为的孤独是什么,可是,我感受的孤独就是这些”,听到这些,我受到的感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他们,比我想象中的懂事,他们本来就是温暖的人。
备课,是自我不断认识与提高的过程。自信满满地认为所有的信息全被自己搜罗掌握了之后,课,还是讲不好。我深知文本解读的个性化,更意识到距文本解读的基本标准还差很多。这种挫败感让我反反复复地质疑自己,打乱了我的格式。在自己上课的同时,去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对比之下,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的觉悟。中途讲到宋词,L说他想尝试讲苏轼,我欣然答应。除去作为班长的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他的学习能力我也从不怀疑。我只需要给他一个平台,而他,也没让他自己失望。在不断的学习与被学习之中,就这么过去了一个月。
第二次班会,是模仿朗读者展开的。我希望,同学们通过朗读有由心而生的幸福,希望他们不只为自己朗读,希望他们有勇气去恒久地希望。刘瑜在《愿你慢慢长大》里面说: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就像董卿说的,这两句话真的让人心动。读书,未必可以解决我们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可是,它却给了我们解决的可能性。读书,获得的是内在的力量。我希望他们在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过程中,每个孤独困难的阶段,都有书为伴,不至于太过无助。这次班会很顺利,同学们都挑的是自己心仪的文本,内容也都深入人心。其中印象颇深的是F选的毕淑敏的一篇散文《爱怕什么》,我们都在说爱,爱国爱家,爱朋友,爱自己,可是,是否真的想过怎么去爱。七堇年在《灯下尘》中说:“在这个吵得人分不清东南西北的世界里,我们手里所持有的干干净净的初衷,不多了”,因为是少年时,我们无所畏惧,敢说敢写,想拥有又怕失去。恍恍惚惚过去的,才是青春,没有那么多历历分明的事情。
远足活动延迟了一周才缓缓而来,但是我还是满心的期待。早晨在操场整装待发,看着一簇簇红白相间像花朵一般的学生,莫名的喜悦在升腾。沿着盘山公路,看着漫山遍野的春花,我们这支隐没在其中的大部队,唱起了一节一节的风格迥异的歌。那是种无法言说的自由,列队规整外的自由。神游的思绪和北方的土一样,肆意潇洒。
我想起了开学初去看姐姐时,火车上的方便面,白色塑料饭盒,满脸生活沧桑的男人,以及双眼一直没睁开,却皱着眉头的少女。每个人的故事,我不会全部知道。在属于火车的味道里,有的人轻松平常,有的人沉重悲伤。现在遇见的这些年轻的生命,他们穿着规整的校服,留着标准的发型,喊着同样的口号,怀揣着相似的梦。在阴雨绵绵的日子里,奋笔疾书的模样,像极了以前的我。 我想,不要忘记这些;我想,我会记得你们。
谨此,给A9班可爱的同学们
李可琦
2017年4月18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