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伯庐反“贪”
朱伯庐,昆山人,明末清初理学家,一生致力于教育。所著《朱伯庐治家格言》又称《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是家喻户晓的幼学道德启蒙教材,影响很大,流传很广。
还是孩童的时候,父亲就教我背《朱伯庐治家格言》。五百多字,太长了,逼得紧了磕磕巴巴囫囵吞枣地勉强背下来。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还剩下些片段,只有提起某句话的第一二个字,才能把这句话背出来。有时候想,之所以不能老而有成,大概是因为少年时读书贪玩太过,学有“遗力”的缘故。
说到贪玩,人家朱伯庐先生教育子孙是时时不忘反“贪”的。
比如列在格言前面的这句“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朱伯庐就极有智慧。财和酒有时候是一体之两面,是人性贪婪之始,一旦不能自制就会引火上身。
家族有一兄弟嗜酒,隔三差五的就要喝点,逢喝就要喝醉,还要佳肴相伴、酒友相陪,席间吆五喝六、人声鼎沸不亦快哉。但是挣钱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吃香喝辣的消费,赊欠的酒债以五位数计。作为两个孩子的爹,不服父母,不听妇言,天马行空,唯我独尊,为饱口腹之欲不惜命地挣钱,身体透支的他,年不及四旬匆匆离开人世,落得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子曰:“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说,饮酒就不定量考核了,但你不要喝醉,不能酒乱不能出岔子。这是孔夫子对孔门弟子的约束。
多年前有位分管干部和纪检工作的领导还在任时,不仅有权威,酒量还很大,千杯不醉。他每逢考察干部之后,被考察单位留饭,大家很尽兴地畅饮,都会醉倒好几个,其中不乏酒后失态失言者。如果被考察待提拔重用的人此时出了丑,那他的仕途十有八九就黄了。没酒量你别喝那么多呀,心里没数的人怎堪大用。
诸葛亮在《知人》中说:“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人在醉酒亢奋期,不太能理性地控制大脑,所以会一吐为快、毫无掩饰。生旦净末丑的,全都卸下面具,暴露无遗。
管制自己的贪欲,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时刹车,这个很难。我看有的人怕胖,往往席间大鱼大肉上来了,难以控制杯箸,半途离席又不太礼貌,他就紧盯女士,女士往往自制力很强,他就跟着有了参照,是个好办法。
老子说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但是人追求极致的欲望是难以控制的。一张弓,你拉得太满就会断掉,物极必反,得不偿失。听过一位执法机关的朋友闲聊过,说执法机关和执法相对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扯一根弹簧。松了就及时紧紧,保持团结紧张;太紧了就稍微松松,有时需要严肃活泼。弹簧切不可拉断,否则事倍功半,适得其反,不知对不对。
李嘉诚和人做生意的原则,就是多让对方一成利,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思维,让对方下次还会想着你。无论做什么买卖,利益一定是第一位的,但是不要最大化,要学会让利给对方,让合作伙伴也有钱挣,那么,得意不仅不可怕,还可以再往了。
在简书行走也是一样,让新人进得来,留下来创作,为社区做贡献,注入新鲜血液,才有更多流量。赚取收益的同时,要想着有舍有得。让PoC向创作者倾斜,呵护支持优秀创作者,所以关于收益,不要过于去争了。如果总趋势是挤压新人空间的,等到“亢龙有悔”那一天,团灭有你,绝不是危言耸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嘛。
现在想想朱伯庐的话,“意外之财”“过量之酒”都是非分之想,用词又是多么巧妙。
朱伯庐治家格言又说:“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跟做小买卖的来往都要占人家很大便宜,他一共才赚你多少钱呀?贪心一起,无可救药。那遇到大买卖,还不得一口吞下,不给别人活路,你黑道呀?想起小时候村里来了货郎担,一位四五十岁头发花白的男人卖缝衣针,外层是一张绿色包纸,内层包钢针的是一层锡纸。别人家都是一根一根的买,那次母亲给我的钱多,我买了一包。到家后打开一数多了一根,我为捞到实惠感到很高兴,等着母亲表扬,谁知母亲要求我送回去,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我不情不愿地去了,卖针的哈哈大笑,说我知道呀,你买的多,我多送你一根,拿回去吧,没事!我仍旧坚持不能多要,谁知道卖针的竟然跟我一起到我家说明原委,母亲才收了。三大纪律原来是跟朱伯庐治家格言一脉相承的。
贪财、贪酒、贪便宜之外还有贪色:“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贪权:“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贪吃:“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贪名:“善欲人见,不是真善。”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事、修身、齐家诸方面戒贪反贪之集大成者。
《礼记》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朱伯庐教育子弟不仅要反贪戒贪,还要给予。“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这是救苦扶贫,天下为公的思想。推而广之,治理一个国家,要“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话说至此,恍惚间突然明白了,扶贫的国策,原来是古仁人一直坚守的“大道”。释然之后,是全力的拥护与支持。学习传统,果然能够文而化之啊。
话说子贡同学大概学的腻歪了,或者听课听的太枯燥了,想快点毕业,举手发言:“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老师,少啰嗦,您赐我一句万能良方,让我当成终身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座右铭吧!孔子慢悠悠说出了这个传诵至今的金句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天看来,世代儒家学者,已经把这句闪着光的文化符号浸入民族骨髓,化为华夏复兴的造血干细胞,自信果敢,越来越成为自身富裕强大的精神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