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出来的给予,不是恩惠,是伤害。

2017-04-11  本文已影响0人  淡漠的脚步
多出来的给予,不是恩惠,是伤害。

我相信多数人对于别人的帮助,都会心存感激。即使对方表示不用再馈赠回去,自己也还是会铭记在心,在以后能够帮到对方的地方,去顶力帮助。

而他人来找自己的时候,只要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二话不说,便直接问对方该如何帮助对方。

可能,我们都会觉得,懂得感恩,乐于帮助的行为,在生活中会给我们带来非常融洽的人际关系。

然而,大家从来没有去把握过,所回馈的感恩,与帮助的程度。

我们都以为,朋友嘛,能帮则帮,真没必再去问这问那。假如每次的帮助都还要问这问那,那还算是真朋友吗?

可是,往往在我们这样的行为中,给予的虽然是帮助,也不曾需要回馈什么。然而收到的却往往不是我们最初的友好。更多的是质疑与欺判。

在这被网络覆盖的社会,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

“爱心早餐铺”好心的老板娘每天早上免费送包子,最后却出了要求退还包子给现金的荒唐事件。“某艺人捐款支助某学校农村孩子100个学生读大学”,当艺人意外患病,受助孩子不但没有一个来看望恩人,却还有人指责艺人为何不再继续捐款给自己”。

在生活中,自己也时常热心地帮助身边的同学、朋友。

简单的校园生活中,同学之间最大的困难,无非是月底的时候,借点生活费。

而就只是这样的平常事儿,却出现了后来让自己不可思议的行为。

自己平时的热心帮助,并不是对方真的遇到困难。而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去为朋友腾出更多娱乐的心情和时间。

某次,朋友说已经没钱吃饭了,希望能借他点,往常没钱了朋友都会找我借钱。这一次想想自己手里的生活费腾点出来,自己节省一点勉强能过得去。刚挂了电话,我便把钱打了过去,朋友后面也回了电话表示很感谢。我自己感觉能够帮到对方,心情也很愉悦。

然而,第二天中午,就看见朋友在扣扣空间里晒旅游的相片,大意说景区的风景很美,今天自己的心情真不错。顿时自己便皱起了眉头,心中有说不出有多郁闷,现在都怀疑每次借钱是否他真有困难。

后来细细想来,当帮助成了一种习惯之后,这种帮助真的会变质。后面朋友借钱,我都会多问几句,本意也也并不是要为难于他。问多了,朋友后来就再也没来找过自己借了。

偶然一次,另外要好的朋友跟我聊到借钱的话题,他告诉我之前的朋友在这方面表示我很吝啬,借个钱用还要问这问那,手里有钱也不肯借,说我不够朋友。慢慢地,我与这位朋友也没怎么联系了。

也许,昔日要好的朋友渐渐变沦为陌生。不过,我始终不后悔自己后来多问的那几句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