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美主义者的思维误区
“人生不像做饭,不能等万事俱备再下锅。”
这是李安《饮食男女》里的经典名言。最近又重新看了一遍《饮食男女》,依旧很喜欢。
这个电影看了不下5遍,并不是因为有强烈的共鸣感,也不是因为理解到了其中的深意。
看这么多遍不腻,大概是因为那个片头,父亲做菜的片段,一气呵成,从容有条理,尤其是摇着头哼着歌剁馅的那段,让人感觉这真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啊。菜色也是精致而不缺生活味的,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的色香味。
不过今天想说的不是这部电影,而是关于“完美主义者”的思维误区。
01
昨天听了节写作课,据说是爆款微课,反正宣传做得挺好的。应该是挺吸引自媒体小白的,毕竟人都是愿意走捷径的,至于这个是不是捷径,也只有走了以后才知道。
总体感受就是:废话有点多,表达不是太流畅,大部分都是基本的套路,网上有很多,再带了一点点私货。
其实也没想要学到多少。大概是焦虑,还是忍不住想去了解这个自媒体人有什么特别的诀窍。毕竟一个纯个人运营的公众号能做到粉丝近7万,文章平均阅读量有5000,也不算太容易。
印象最深的是一点是:拥有自我风格,才能走得长远。这个风格标签能让你的读者一眼就能认出你的文章是你写的。
谁都知道的道理,但却很少有人能做到。毕竟方法论的东西都这样,看似通俗易懂,实践起来是真的难。
此外,这位老师还特别强调:每个人都有擅长的东西的,一定是有的,你要找出来。虽然不敢苟同,却给了我一个思考的方向。
02
开公众号一年了,到现在我都难以定位自己的公众号风格是什么。
不像头条、百家、企鹅号那种推荐制,由于微信公众号的封闭性,就这么点关注量,你很难了解到这些用户喜欢什么,在前期也很难获得成就感。
总得来说,做起来会比较失落。或许是因为这点,我一年才发了6篇文,说起来真是很惭愧。
我也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太没个性的自我,是否可以从自己擅长的下手呢?
然而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我擅长什么?现实中的自己并没有什么特长。
虽敏感细腻,曾尝试写过几篇情感文,大概是比较对自己的情绪,反响也还可以,却难以做下去。
因为我的生活、阅历,都没有那么多故事,始终难以从别人的故事中,找到共鸣感。
虽好奇认真,不管是专业技能、认知、感兴趣的各方面,总觉得自己都很不够。过于浅显,不足以分享给别人。
分析起来很一无是处,这就是对自身一种深深的不自信。陷入一种迷茫状态,该怎么办呢?
所谓实践出真知,抛开这些纠结的想法,直接开始做吧。那么我真的准备好了吗?
知识储备够吗?可以做到每天有规律的更吗?别人写的文章都好长,挺专业的样子,要是写不了这么多字呢?
毕竟不像那些牛人,可以一小时完成两千字的文章,对于我,是真的得花几个小时。
我又开始焦虑。
03
我一直是个完美主义者,总喜欢做好一切准备,才开始去做某件事,这就是所谓的安全型人格。
看似有条不紊,井井有条。然而生活中却很难做到这样。总有突发事件,总有你不知道的东西,你不是万能的,而你发的文章内容也不可能讨所有人喜欢。也并不是你做到了123,就一定能得到456的结果。
别人之所以做到了,不是因为他一开始就准备好了一切,还有在过程中做了之前没预料到的abc,才通向了这个结果。
就像一个产品,是一个不断打磨的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做出的雏形就是它完美的模样。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学生思维。在进入社会工作中,这种思维特别限制你的发展。更致命的是,这个准备好一切的过程,很可能让你错过重要机会。
你可能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而不敢去追喜欢的人。等觉得自己准备好了,却发现你喜欢的那个人已经结婚了。
你可能觉得自己暂时扛不起大任,逃避承担风险,而错过了工作晋升的机会。
04
想通了这点,一切都不是那么难了。
而当初开公众号的想法,也只是为了分享自己个人的一点想法。
虽然写文速度慢,不能日更,可以周更。
你不需要让别人觉得很深刻,但可以让人有共鸣感。因为你也是普通大众。
碎片化阅读的东西本身就不需要太过于深奥,关键在于能否给读者带来一点他需要的东西。
运营个人公众号并不是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东西,所以不要太紧张,不要把自己框在某个无形的规则里。
定位这个东西很重要,但并不是在一开始就一定要想好自己的风格该是什么。很多大号作者也都是在做的过程中慢慢调整自己的定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开始做。
想起前几天看书,忽然有种突然理解了的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感觉。
其实这本书之前也看过,可能是因为过于方法论,加上那个时候的自己并没有多少这方面的实际经验。就是有种看完后懵懂的感觉,并不记得什么。
这大概就是实践的效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