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鲁迅作品
重读鲁迅作品
在雨后空气清新,鸟鸣林间的清晨。
在月亮挂上柳梢头,浮云淡淡的静夜,有微风吹进宽大的窗子的时刻。
在秋日天高云淡,落叶铺满田野的丽日微醺的午后。
在白雪飘飘洒洒的黄昏,屋内暖意融融,绿色植物恣意生长的一隅。
手捧一本喜欢的书,和作品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该是多么幸福,快乐的一件事!
读书,是消遣美丽时光的奢侈品。
然而,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须要恭敬的态度,把它摊在桌子上来读,更有气氛的是,插上一瓶鲜花,打开读书笔记。唯恐怠慢了时光,亵渎了光阴。
好久没读书了。陪儿子逛书店,于满目琳琅的图书中,又看到了鲁迅先生的作品。重新翻阅,竟有不同的感受。那时,十六七岁的年纪,纯静的心情,单纯的年龄,感受的是文字的美,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加上自己风花雪月的想象,看的是热闹,学的是支离破碎的文章结构章法,甚至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今,不惑之年,多的是人生的感悟,懂的是作者写作的目的意义,那种生命的呐喊,内心深处的愤懑,命运的挣扎!
记得读《社戏》、《故乡》这两篇文章,是在内黄七中读初中,教我们语文的是个高高帅帅、风流儒雅的赵老师。男生们背地里喊他“赵大个”,但他却是我们女生的偶像。他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语调,夸张的手势,曾深深吸引着我。在赵老师的课堂上,我和儿时的鲁迅一起感悟从鲁镇到乡村的快乐,逃离只能看到四角天空的私塾来到广阔天地的大自然,感受那一份浓浓的乡情,亲情。钓虾、放牛、划船、偷豆、看社戏……甚至看戏途中看到美好月色中美好的想象。后来才懂得,为什么除了看戏还要选其他的情节。那种快乐生活像一幅幅色彩斑斓、有生命、有感情的画卷。注入了年轻、跃动的生命之河!更感慨于童心的放飞是多么幸福快乐的事!童年的少不更事是多么幸福!正因为如此懵懂,单纯的快乐竟成为成年后疗伤的一剂良药。《故乡》阴晦、清冷的天气,一叶扁舟在寂寥昏黄的河面载着满腹心思的作者,迷茫的、未知的旅途,何去何从……生活的不易,艰辛,字里行间已化作浓浓的一团。一抹亮色就是那个戴银项圈、月下执叉刺渣的活泼纯朴少年!而今,三十年未见,却成了神情麻木,寡言少语,木讷地喊我“老爷!”的木头人。昔日情同手足的玩伴因生活的天壤之别也有了不同的命运。这样一个纵向的比较,让我领略了文章的主旨。领会了历史条件下人物命运的各异。而今读来,更是充满了无限的同情与无奈的抗争!
重读鲁迅作品小说《孔乙己》那位身穿长衫,污浊的指尖书写“茴香”豆的迂腐老先生,正是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之乎者也,褴褛长衫的裹挟下是一颗自命不凡,清高的心。
《阿Q正传》《药》、《风波》、《祝福》是在滑师读书时接触到的。那种小人物的命运在特定历史下要么成为牺牲品,要么成为看客。都透露着一种迷茫无知。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腔的勇士的力量倾注于笔端,几人能懂?几多郁闷,几多感慨,何人能知!《明天》一位寡母带着儿子,艰难谋生,解决温饱。却因小病眼睁睁看着孩子在自己的怀中断送性命?明天,明天,在哪里?字字带血的无声控诉,掩卷一声长叹!《祝福》里的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重读鲁迅作品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心情是沉重的。穿过发黄的书页,游走在历史的长河,慨叹人生的悲凉与无奈心酸。
感叹于那个时代,感慨作者勇于战斗的灵魂,犀利的笔锋,思想的深邃!
不愧是先锋,是大家!
静下来,走进那个年代,心里会少很多浮躁!
人,懂点历史才厚重!
重读鲁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