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本来可能的三种结局之二

2023-05-30  本文已影响0人  文史迷途

原创

(二)孤立无援

由于秦国一开始就举全国之力,以60余万之众的大军气势汹汹而来,他们的目标好像绝不止上党,而是要将赵国一举吞并之势。赵国君臣都知道,以赵一国之力,很难与虎狼般的强秦抗衡,它必须建立同盟,寻求援助。

于是,战争刚一开始,赵国的首席智囊虞卿就力劝赵王不惜重金,游说魏、楚两国,结成抗秦联盟,才能迫使秦国退兵。但赵孝成王却简单地认为上党已被秦国夺回,秦国目的已经达到,可以和秦国罢兵言和。

虞卿劝赵孝成王放弃讲和的念头,因为秦军气势汹汹,远道问罪而来,他攻我守,且我军屡战屡败,处于下风,我们哪里有议和的资格?但赵国的另一个谋士楼缓却认为罢兵讲和是最好的办法,而且能够成功,怂恿赵王立即遣使赴秦讲和。赵孝成王也固执地认为议和的希望很大。

虞卿郑重地说:“如果秦国的目标不仅仅是上党郡,必定会有更大的图谋”。他已经敏锐地觉察到这场战役可能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绝不可能议和成功。但赵王依然不为所动,以为事情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严重。

确实,秦国此举的目的就是一举灭赵,消灭这个统一路上最大的拦路虎。但大军已被廉颇阻在长平,速战速决已不可能。现在秦国最忌惮的就是赵国与楚、魏等国家结盟,只要楚、魏等国家有所行动,秦国煞费苦心的灭赵计划就会徒劳无功,前功尽弃。

正当秦国君臣为此一筹莫展时,赵国求和的使者已快马加鞭的来到咸阳。这无异于给了秦国离间赵和其他国家的天赐良机。

秦国于是对赵国使者尊崇有加,待若上宾,装作准备议和的样子,给了赵国可以议和的假象。实际上是借此昭告天下——赵国没有和我秦国拼死一战的决心,已经向我求和,你们其他国家就不要再想着帮助赵国,而得罪我秦国,免得惹祸上身。

本来已蠢蠢欲动的楚、魏两国,一看赵国不是准备和秦力战,而是一付软弱乞和的姿态,也就放弃了和赵结盟的决心。

赵国,在强敌大军压境的面前,竟然走了一步最臭的棋,自绝强援,自断生路。在阴险老辣的秦昭襄王和范雎面前,稚嫩的赵孝成王因为意志不坚,摇摆不定,一开始就掉入人家设计的陷阱,盟友尽失,孤立无援。

没有看清形势,没有做好决一死战准备的赵国,只能孤身面对苦心准备、志在必得、如狼似虎的秦国。赵国,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处处被动的艰难境地。

赵国一开始既然想得渔翁之利,接住上党这个馅饼,就应做好充分的准备。立即派遣精兵驻守上党,做好防御。那么秦赵大战的地点就会是上党而不是长平。充分准备、以逸待劳的赵军面对远道而来的秦军就不会处于下风,节节败退。一旦上党不丢,秦军不能速战速决,它长途作战补给困难的弊端就会显现,一旦在上党形成拉锯,楚、魏等国就是秦国背后的芒刺,它很可能会撤军。

就算后面赵国败退至长平对峙,如果赵孝成王采纳虞卿的建议,意志坚定、拿出拼死一战的决心,再联络楚魏等国,结成抗秦同盟。只要楚魏等国有一点风吹草动,秦国必然撤军。但一连串的错误使赵国错失良机。造成了在长平只身力抗强秦的不利局面。所以,战争不只是国力军力的简单比拼,更是君臣眼光和睿智的较量、权谋和韬略的博弈。

虽然赵国以不利局面的在长平和秦军对峙,但廉颇犹在,防线坚固,局面远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赵国,还会再次犯下致命的错误吗?

未完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