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幸福 的痛苦——重赏《她比烟花寂寞》有感
为了幸福 的痛苦——重赏《她比烟花寂寞》有感
一.做蝼蚁还是做神明
神谕与预言家的存在,是人们不能认识自己的结果。只有人们认识到自己意志上的力量,才具有了摆脱蝼蚁之身,拥有精神上优雅与不朽的可能,才有了追求纯粹理性的自觉。
在古希腊,人们由于对自身力量不信任而对命运感到深深的恐惧。这给了“命运”借人之手以损害人的可趁之机,人们瞪着惶恐的眼睛,为逃避不幸而制造不幸,紧紧攥住命运这根稻草,却不曾发掘它勒住的正是自己的脖子,越害怕,越攥得紧,越接近死亡。
然而,古希腊还有另一群人——《伊利亚特》的英雄们,即使各位神明为着自己不光采的理由甚至用掷骰子之类的滑稽方法在战场上左右他们的命运,他们依然不屈地为着城邦的责任与兄弟的情谊战斗。他们呼吸清晨的玫瑰色,敬畏不朽的青铜色,也拥抱死亡的灰色,即使看到自己将被这灰色缠绕,他们也会给柔弱的妻儿一个坚实的臂膀,为着他们也为着城邦而义无反顾地拥抱灼热的死亡。
同样,只有当我们赋予了生命深层意义,普罗米修斯与西绪弗斯才是不同的,虽然一个是长年累月忍受肝脏愈合又被啄食的痛苦,一个是刚刚推到山顶的巨石又滚到山下。两种忍耐,同样痛苦,但普罗米修斯之痛却因着他的无私与抗争,成为无数画家与文学家表现的对象,如耶稣受难般闪着神圣之光。而西绪弗斯之痛却被后来的作家看作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被动、无奈、苦闷和无法克服。
这就面临着一个选择问题,如果我们能预知命运,你选择哪种生活?拉伊俄斯(俄狄浦斯的父亲)的还是赫克托耳的?普罗米修斯的还是西绪弗斯的?
在这里,你要问我,在当今这个讯息爆炸的时代,神谕早已不可理喻,可是,正因为身处这个讯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认为自己能够更好地看到未来,那么,面对这个“看得到”的未来,又该如何选择呢?
二.选择神明是寂寞的倔强
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会在《她比烟花寂寞》中得到解答,真应了那句“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不再因迷恋片中的大提琴,而忽略掉影片开头与结尾海边逆光的纤弱背影。
原来,关于自己的命运,Jackie五岁时就知道了,之后的光鲜,是她默默隐忍的生活。她狂野不羁外表下的内心,是赫克托耳与普罗米修斯,是不断被啄肝脏脸上还挂着笑的隐忍,是明知灰色的死亡就在前方,还用残烛般的生命保护亲人安宁生活的坚毅。
她没有被“神谕”的恐怖罩住,也没有因这“神谕”向命运发起一轮轮不堪的进攻,比如为了让生命华美而耗尽心思,她做的只是尽量正常、快乐、充实地生活。不管多艰难,多孤独,哪怕不能站立,她都保持着微笑。除了命运,她什么都克服了——大提琴、独自巡回演奏的孤独、丹尼尔、跨宗教的婚姻,包括她的病,她也只是在临终前无法自持时才让命运的潮水把自己湮没。
这让我想到被沼泽吞没的人最后露出水面的双手,还攥着一个为亲人摘的火红的橘子。
三.爱是我们的解痛药
无论人类本身还是每个个体,都经历了一个从蒙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我们可不可以不勇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你的不勇敢于人于己,或许都会构成灾难。
前一阵网上传过一个点击率很高的帖子“珍惜你身边那个一直戴笑的人”(如果看后有同感请转发),原来,那么多人,都是内心忧伤,表面微笑,好想抱抱你们。
我只是盼望,在我累到走不动时,会有个人可以让我依偎。当然,在你走不动的时候,我也会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