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三字经》十七——六谷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这句话从字面上来看非常好理解,六大类谷物,养育了七千年的中华文明。这里我所要探讨的其实是“民以食为天”这句话。
我们看《三字经》的编排,这个部分从一数到十,表面上看起来是按照数字的先后顺序写的,但是研究研究这里面的道理,其实并不简单,他有一个非常严密的逻辑关系。从一到五都是概况性的来说自然法则,以及做人的原则。原则谈完了,涉及具体问题的时候,第一项就是食物,因为人没有东西吃是会死的,人都没了其它的事情还用谈吗?而且一旦人没有东西吃,特别是很多人没有东西吃的时候,社会就必然发生动荡。《三字经》这个部分的数字也都是概况性的、代表性的。这个在“详解《三字经》十四”讨论“此四方,应乎中”的时候就有论述。要把所有的食物都罗列出来,即便是分大类的话,又何止六种,不过要真是那么写的话,那就不是《三字经》了,而是《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把食物编排到“六”这个位置,是因为到这就该说吃饭的问题了,了解宇宙的规律是为了让人更好的享受生活,但是想要能够享受生活,前提是要解决温饱。所以我说看这句话最重要的还是谈谈“民以食为天”。
我们看史书,历代兴亡字面上说出来的原因是帝王昏庸、吏治腐败、外族入侵等等等等。其实内里最核心的是人们没有饭吃,历代兴亡哪次不是以农民起义为由头呢?农民为什么起义,还不是因为吃不上饭,要组织起来找饭辙。中华先民一直是很实际的,但凡能吃上饭,很少有人愿意迁离故土,更没人愿意打打杀杀的与同类以命相搏。这两点今日亦然,这就是所谓的民族性。
南怀瑾先生在讲解《孟子》的时候也说过:“我们的民族性,素来以仁义为怀,老百姓始终顺天之则,非常良善,只要你能使他们做到如孟子所说的‘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也就安居乐业,日子虽然苦一点,还是不埋怨的。”(《孟子旁通》P411)。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现在中央在耕地保护方面一直坚守18亿亩的红线,任何人都不允许突破这个底线。因为只有用18亿亩耕地去从事农业生产,其产出才能养活十几亿人口,才能保证不出乱子。安定了之后才能谈构建幸福和谐的社会,我们才能有闲心在这里码字玩。
现在,我们结合为历代王朝送行的农民起义,简略的看一下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朝代更替,想必大家对“民以食为天”会一个更深意义的认识。
以下只是一种很肤浅的罗列,绝算不得所谓的学术报告,考据的事情还是请专家学者去做吧,我只看其中的道理。
咱就简单的来历数一下历代农民起义。
秦末陈胜吴广大起义,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运动,撼动了秦朝的统治集团。
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大起义,推翻了西汉王朝,还好汉室宗亲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首次以宗教形式出现的大规模农民运动,对东汉进行了颠覆性的打击。这次大变乱,更开启了三国、两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大变乱。进而使北方为异族占据。
隋末瓦岗军农民起义,极大地打击了隋朝统治,导致了隋末军阀混战。
唐末王仙芝、黄巢起义,转战大半个中国,加速了唐朝的灭亡。由此中华大地又进入近百年的所谓“五胡乱华”时代。
北宋末年方腊、宋江起义,尤其是方腊在南方占山为王、劫富济贫,沉重打击了宋朝中央集团统治。宋朝的重文轻武固然是一个导致被异族灭亡的一个原因,但是没有内忧,外患毕竟不足为虑。
元末红巾军起义,推翻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建立了明王朝。
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推翻了明朝统治,悲哀的是东北的满清政权入关,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军都被打败。
清末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运动,彻底将清王朝送上了内忧外患之路。
加点题外话,从上面的流水账可以看出来,每次席卷全国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其结果不仅仅是导致一个政权的覆灭,更重要的是大多都导致了中华大地易手他族。
所以说真的不能不拿农民的事情当回事,不能不拿粮食的当回事。
说到关于朝代更替的话题,真的有很多话想说,因为改朝换代的原因一直被文人写的史书给简单化了,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毕竟耕地有限,生产力有限,皇上再仁德也变不出粮食,没有饭吃还叫什么仁德。而且吃饭问题还只是这些深层次原因中的一个而已。不过关于这个话题我还是忍到《三字经》的第四个部分去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