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丨最好的期待是我相信你
从讨论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朋友,从父母等抚养人那里,得到的是负面期待,这好像可以说明,大多数朋友说得最多的第一句话,也大多是负面的。
因为,父母这样的权威的期待,和我们对自己的期待,也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有了一致性。
相对而言,自我实现的预言,还是比父母的权威期待,要更加积极一些。
毕竟,人本来是自恋的,都希望自己是好的,虽然权威的期待很重要,当权威期待太负面的时候,我们还能调动自恋的力量,来维护“自己是好的”这份感觉。
第四,尽管有那么多来自父母等权威的负面期待,我们也还是能成长为一个相对成熟的人,这也是一份成就,并且绝对不容小觑。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韧劲的,要为这份韧劲给自己鼓掌!
那么自恋与权威期待,也就是自我期待和权威期待之间有什么复杂逻辑呢。
第一,无论是权威的期待,还是自我的期待,积极的,都好过消极的。
第二,积极的期待,是有重要区分的,来自权威的太积极的期待,会给一个人带来巨大压力。
积极期待其实有两种:
第一种是,权威自恋的延伸——“我希望,你能成为我希望的积极形象”;
第二种是,权威对你的信任——“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你现在对自己有了怀疑,我就给予你积极的确认和支持。”
在第一种期待中,权威有一个目标,希望你成为他希望的样子,第二种期待中,权威就是纯粹的信任你。可以说,第二种期待,是“知己”般的感觉。
如果权威的期待是知己般的信任,那就是巨大的力量源泉,而不是压力。
在心理学的精神分析领域有一个很好的词汇——抱持。精神分析领域认为,最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备这样的两个基本特征: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
支持包括积极期待,但这里面的积极期待,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而不是以父母头脑里的想象为中心的。
第三,父母的期待太重,会让孩子失去自己本来的生命诉求。
我们学习心理学要有一个态度就是,中立客观。如实如是地观察一切呈现的人性,并且不会做好坏对错的判断,也基本不提建议。
也就是说,精神分析,只在试图搞清楚,人性是如何运作的,而不去分对错好坏。这是因为,一分对错好坏,就是制造分裂,或者说,制造二元对立。
譬如我们讲自我期待和权威期待的时候,就分了积极期待和消极期待,这样的词汇,很容易让人做这样的判断:积极是好的,消极是坏的,所以我们只能给积极的期待,不要发出消极的期待。
当我们做了这样的对错好坏的判断时,我们就会失去一定的自由,在观察时会有失偏颇,在行动时也将失去一些自由。
接下来回答大家一些问题。
匿名①
我婆婆现在帮忙带孩子,按理说是应该感谢她,但是我心里又特别不爽,巴不得她赶快回家。因为她时时处处都在表明“我比你强”,“我是对的”,她会在言语上批评人,给人感觉是“我好,你不好,你要听我的”。
为了维护和谐,我必须要压抑自我的想法,和她相处很压抑,不舒服。她是长辈,面子上要尊重她。每次我老公在听我婆婆训斥时都是保持沉默的。目前我是远离不了我婆婆,当她又要倚老卖老批评人时,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感觉好些?
分析:
人性是自恋的,你婆婆这么自恋,你可以常夸夸她,去满足她的自恋。当你的夸奖真的入了她耳朵时,她可能就会依赖上你的夸奖,到那个时候你们的关系,就会出现一些反转,也就是,你逐渐地成了你们关系中的权威。
对你丈夫来说,他妈妈是他的绝对权威。但对你不是,这只是一位老人,所以,别受你丈夫态度的感染,你是可以灵活地面对你婆婆的。
所以,当你婆婆批评你的时候,你可以充耳不闻,你可以当作耳旁风。你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投射。
一个人说你差的时候,其实是她担心自己差。她要把不好的感觉甩给别人,这个时候你不认同就好,你可以在心里说,“她是在说她自己”。
匿名②
读完文章,反观自身,确实自身存在低级自恋的情节。出于对工作的无奈,整天牢骚满腹,生活中更是对家人肆无忌惮的打压,这些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恋情节。如今想来,自己真是糊涂透顶。整天的抱怨,使自己的工作没有了生气,整日浑浑噩噩,不知其可。对家人的苛刻,换来的是家人“我是自由人”,从此很难再一起组织或者参加一次大型的活动,落寞的单干成了家常便饭。如何去改善这种情况呢?如何去升级自己的自恋,变成我好你更好呢?
我想自己首先应该先慢下来,好好思索自己的过去,找出满腹牢骚的原因。其次,让自己的思想慢下来,不要什么情况都快反应,给自己慢半拍的节奏,在思考之后再做出行动。最后,要培养自己不具诱惑的深情,尤其是和家人之间。
分析:
这位朋友提了一个好问题,当发现自己有严重的自恋,而且为了维护自恋还产生了严重破坏性的时候,该怎么样去升级自己的自恋呢?
这时候最重要的一个解决方案,也许就是,慢慢来。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如果来访者想改变一些现实性的问题,譬如离婚、职场困惑等,通常比较简单,但如果来访者想改变自己的人格,那就很漫长,没有个三两年,是基本不可能的。
这位朋友问的,如何升级自恋,其实就是如何升级自己的人格。这必须是要慢慢来的。
其中非常关键的是,观察自己的时候,也要有中立的态度,当然最好是抱持的态度,也就是发现问题时,记得鼓励自己,而不是攻击自己。
还有一位不愿意透漏姓名的女士说,她一直是有意识地给丈夫发出积极的期待,结果丈夫变得越来越好,她现在对孩子也使用了同一招,效果也非常好。不过她不想被别人知道她是谁,我也就不公开了。哈哈。
其实,当我们有意识地使用心理学招数的时候,其实也都有点不好意思,因为我们都知道,在积极的期待中,最好的状态是不含诱惑的深情。哪怕我们没有遇到过,体验过,我们本能上也都明白,这是生命的答案。
不过我也想说,心理学不是道德学,大家也可以灵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