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结婚啊。
1
作为90后的开头,身边结婚的已经七七八八的,渐渐地,尚未结婚者将会变成异类军。
而尚未结婚者也必须时常要聆听来自父母的声音,“不要眼光太高,20几岁时挑别人,等到30岁后就是别人挑你了”,“你看你同学都生二胎了,你该结婚啦,都老大不小的人了”……
其实父母说得是非常有道理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他们无非就是希望我们在身体机能上的这个最佳生育期内与合适的人,走进婚姻,孕育出新生命,进行人生角色转换。
再者,从婚姻市场的价值角度来说,父母的催婚策略对我们其实是很有利的。
曾看过一个很有趣的理论,说在婚姻的市场里面,每个人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可被量化的,具体指标男的体现在:年龄、身高、长相、财富、智商、情商、性能力和长期承诺;女的体现在:年龄、长相、身高、罩杯、体重、学历、性格、家庭环境。
由此可见,父母的建议是很明智的,因为,他们的判断依据基于年龄这一项,而这,合情合理。
我从来不反感父母让我结婚这件事情本身,因为结婚于人生而言真的存在很多的意义。
2
婚姻的质量能够提高生活的质量,而婚姻的质量取决于你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
正常情况下,婚姻生活少说也有几十年。这么长的时间里,你会与一个本来跟你生命没有任何相关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一起体会柴米油盐醋酱茶里面的细水长流,一起迎接新生命的到来,一起面对生命的生老病死,一起经历生活当中的喜悦和悲伤……
这种关系在我看来,就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了。而越亲密的关系里,所需要的契合度,要求是越高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的婚后生活出现问题,因为无论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还是三观,都是在碰撞与磨合当中。是的,爱可以包容,但是我们更希望的是能够契合,一种惺惺相惜的理解与懂得,一种心照不宣的安宁和平和。
人生那么短,干嘛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歇斯底里,对抗或磨合上?
就如这句话所说的,懂比爱重要。因懂而爱的婚姻,舒适度肯定是要更高。
当然,人无完人,你也可以选择互补性的婚姻去让你变得更加完善和美好,前提是你要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并且愿意包容对方或为对方做出改变。
你选择的是一个巨婴,那你就要承担起照顾他(她)的角色;你选择的是一个花瓶,那你就要做好供养她的准备;你选择的是一个能力强的人,你就要让自己的成长跟得上他(她)前进的脚步……
结婚大概是这辈子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了。
3
婚姻提高生活质量的最直接表现在于陪伴。
成长是一个越来越孤单的过程。
小时候,根本不知道孤单是什么滋味,有父母,有师长,有小伙伴。当到了一定的年龄,会意识到,没有人是可以一直陪伴在身边的。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对于亲密关系其实我们都是渴望的,这时候,结婚,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再好的朋友关系,闺蜜之情,其实都是取代不了爱情的。
走在万家灯火的城市,你知道,家里有一个人等着你去喝热腾腾的羹汤。你有想法,烦恼,秘密,你可以随时分享给这个人听,听听他(她)的意见。脆弱了,可以有个怀抱可以哭泣,有人宠溺地帮你擦掉鼻涕。
一个人,再独立,有时候,他(她)也是需要依靠的。
能够因相爱而走进婚姻,并且一辈子不离不弃,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情吗?
4
想要避免婚前婚后的落差,就得对于结婚这件事有一个相对准确的预期。
就像炒股一样,你选择一只股票,你就得承担起它或涨或跌的风险,这就是对你眼光和判断力的考验了。
当清楚自己所要承担的风险,并觉得自己都可以应对的时候,决定做起来必会更加从容坦然。
“贫贱夫妻百事衰”,“婆媳关系千古难题”,“婚后跟婚前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我们也听过太多关于婚姻的负面消息,有的人甚至觉得恐婚,避之不及。
辩证地去看待问题吧,这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一劳永逸的事情,婚姻亦如是。
结婚只是一个仪式,一个名分,一种制度,一种开始。你是否做好准备去迎接新的生活方式和结构?结婚的这个决定是被动推进还是主动选择?
这一切,其实都是取决于你。
5
发现一个现象。
那些当年在学校读书期间,默默无闻,安静沉默,没有什么恋爱经历的学生,一毕业,反而很快地就走进了婚姻。
就像很多是在父母的撮合下走进婚姻的人一样,天时地利人和,差不多了就行,所以就自然而然了。
想起捡麦穗理论,我觉得他们,就是属于刚走进麦田里,捡到认为自己认为可以了的麦穗,于是便拿着麦穗退出了麦田。
而有另外一类人,则是按照心中的模型在一直往前走,捡到了符合标准的,是幸运,没捡到,那就只能继续往前走。
毕竟,对于婚姻,每个人的期许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自身心理上的和思想上的成熟程度,能够在认清现实之后依然坚持自己内心想要,并且有能力去获取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