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磊/知而不道
知而不道
文/石岩磊

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方言,可谓是当地的一张名片,我的老家河北满城就有许多别具一格的话,比如:管“中午”叫“晌活”,称“太阳”为“老爷儿”,说“哭”是“啼忽”,某人比较傻被叫作“缺魂儿”。我在外面闯荡了几十年,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大部分时间里说的是相对标准的普通话,家乡的土话便没了用武之地,渐渐变得有些生疏,但每次回满城时我都要刻意捡拾起来,免得让街坊四邻说自己装洋相,可有个词却始终难以改口。
“知道”当明白、晓得讲时,其否定形式应该是“不知道”,而老家的说法是“知不道”,上小学时有位老师纠正我们:“‘知不道’是指知而不道,怎么能明明知道可就是不说呢?”所以我便有意识地进行矫正,以至于很小就不会说“知不道”,长大后更不可能再返璞归真了。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讲,有历史学家考证,“知不道”最早来源于“智不到”,意思是“知识和智力到达不了的地方”,到南宋时期才开始写成“知不到”或“知不道”,意思变为“认识不到”,后来沦为山东、河南、安徽、山西、河北等很多地方的方言,这一说法让我茅塞顿开,也激起了自己的无限遐想。
如果把“知不道”解析为心里清楚而不说出来,则其便是一种智慧了。“知”靠的是智力与阅历,不仅有先天禀赋的成分,还有后天实践历练的结果,人们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过程中会不断地积累知识,也会一直汲取着经验和教训,这是避免摔跟头走弯路的宝贵财富。而“不道”即是难得糊涂的具体体现,所谓的糊涂多半指沉默是金的口德,嘴上把门不得瑟就能避免祸从口出,知晓轻重不妄言便可免得招惹是非,张嘴闭口间即能看出一个人的修为,大智若愚往往愚在嘴而智在心。
看透不说穿是睿智更是厚德,人跟人之间差的常常不是智商而是情商,人人都好面子,这是为人的尊严,也是修养的体现。我们所珍视的体面好似一层窗户纸,屋里的家具、人影依稀可见,但不能指明人家的底细,否则便是不懂规矩的冒犯,揭别人的老底无异于打对方的脸,招来痛斥与责骂便是常理了。看到他人耳朵边的指甲印,不一定非要问清楚是老婆打的还是小三挖的,对“不小心让猫抓了”的解释点头称是便好,打破沙锅璺到底的好奇只会让别人难堪,也会给自己树敌,装傻有时彰显的是虚怀如谷的胸襟。
“知不道”,重在“知”,贵在“不道”。“不知”是真傻,凡事稀里糊涂不辨是非,生命便失了色彩,在浑浑噩噩中耗时度日与吃饱喝足等着烹为盘中餐的肥猪无异。不说、不交流也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与人打交道便需要言语的沟通与互动,故作深沉的少言寡语只会令人敬而远之,渐渐地使自己孤悬于世外。只有当“知”与“不道”有机地结合才能碰撞出璀璨的火花,既照亮了自己的聪慧,又不湮灭他人的光芒,用“知”当剑可以劈开愚昧的藩篱,透见对错曲直的路径,拿“不道”当盾牌罩护住做人的底线,既不伤人又不害己,如此,“知不道”便成了为人处事的利器。
存在即是合理,方言的形成自然有其历史渊源,有的看似土得掉渣,可当你追溯其形成脉络时,或许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脑洞大开的同时对家乡也多了一份了解,更增进了一袭亲切感。我虽然以后仍不会故意去说“知不道”,但在心中对其已有了深深的敬重,敬佩它背后浑厚的内涵,重视其体现出的睿智,在仔细盘味中对故乡又添了一丝眷恋。
202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