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红楼|贾元春,凭栏远眺者的伤逝——细品红楼之十
人,越往高处走,内心会越来越孤独。
身处山顶,纵然看尽天下美景,然而放眼望去,同路人寥寥无几,知心人更是千金难觅。此情此情,是个人,都会心生悲凉。
这就是所谓的“高处不胜寒”。高处,可能是精神世界的高峰,也可能是世俗物质的高峰。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两条道,无论起点有多么不同,最终都将汇合成一条名叫“孤独”的大河。
贾元春,《红楼梦》里,站在皇权金字塔尖的女人,凭借双肩挑起整个家族命运,一边享受着至极富贵,一边又不得不忍受至极孤独。
这,是怎样一种有苦说不出的痛?
第十六回,贾元春人还未正式登场,晋封的消息就通过夏太监传到贾府。“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这个好消息一阵风似的吹遍贾府,府里上下一派喜气洋洋,“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贾母带着邢、王两位夫人,并尤氏一起,按照各自品阶,锦衣华服,装扮一番,入朝谢恩去了。贾赦贾政等人也换上朝服,护送贾母一行人进宫。瞧瞧,这排场,也就贾元春能承受得起!
元春的“出场”,实在比凤姐华丽得多。后者虽是人还未到笑先闻,但好歹露了一面。元春呢,属于“姐已不在贾府,贾府还流传着姐的传说”。
曹公这三五行字,字字珠玑,已经把元春在宫里的境遇交代得清清楚楚,贾府兴衰荣辱的原因也一目了然。
正月十五上元节,皇帝恩准贾元春省亲。为了迎接娘娘,贾府彩排了很久,忙得连年都没有好好过。元春省亲当日,贾府有爵位者皆华服静候,从上到下,无论是谁,大气都不敢喘。这哪里像回家探亲,分明是中央领导视察工作啊!
再上演完一连串排场戏之后,元春终于正式登场了。凡她所到之处,说不尽的富贵奢迷。
坐在轿内的她,看到贾府专为自己省亲建造的大观园,不住叹息,连她自己都觉得实在是奢华过度了。
落座之后,元春本想给贾母行家礼,贾母却率领众人先下跪向她施国礼。身为皇帝的女人,等级永远高于家礼。元春泪流满面,一手搀扶奶奶贾母,一手搀扶亲妈王夫人,三个人顿时哭成泪人,却无语凝噎。其他一旁围观的人,也都默然落泪。
然而,皇帝的女人到底是见过大场面的人。不久,她就掌控了局面,“忍悲强笑”,说自己难得回家一趟,大伙儿应该说说笑笑才是,怎么反倒哭起来。她还特别提到,自己想见宝钗和黛玉。母女姊妹团聚一堂,诉说着别离之情,还聊了聊日常家务琐事。
好一出阖家欢乐的戏码!看似其乐融融,其实无限悲凉。
进宫之前,元春一直由贾母教养。以贾母的品位之高,能教育出一个皇妃,实在不足为奇。那时,小元春亲自教弟弟宝玉读书认字。与宝玉名为姐弟,实则情同母子。入宫后,她爱弟之心丝毫未减,不时传话教导弟弟。
此刻,亲人就在眼前,却君臣有别,再不能亲密无间,真情流露。悲哀啊……
贾政,面对自己的亲生女儿元春,也只能隔着帘子问安。帘内,元春在这边哭诉衷肠,身处深宫,富贵至极,却骨肉分离,孤独寂寞;帘外,贾政在那边也含泪汇报,左一句“臣”,右一句“君”,每一个字,吐得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昔日父女,今日君臣,人,其实还是那个人,只是,一切都变了。唉,封建社会,三纲五常果然大如天啊!
宝玉行过国礼之后,元春将他揽在怀里,
爱到不行,一边抚头说弟弟长高了,一边不禁泪如雨下。
众人陪元春游园,她一边由衷赞叹大观园的景致,一边劝家人不要过分奢华。众人作诗,她唯独对宝钗和黛玉的文学才华赞赏有加,可见她自己也才情不凡。
之后,随行太监点了四出折子戏,《豪宴》、《乞巧》、《仙缘》、《离魂》,每一出都是不祥之戏,暗示出元春的结局和贾府的衰亡。
给众人分发完礼品之后,随着太监一声报时,即刻就要起驾回宫,元春的省亲之旅眼看要画上句号。她不由再次落泪,转瞬强颜欢笑,劝奶奶和妈妈不要伤心,照顾好自己,也许很快就能再相见。末了,她一再叮嘱家人,再不可如此奢华铺张。
元妃省亲,与其说是家人团聚一场,不如说是精心安排的皇恩秀一台。元春过着怎样的日子,人人心知肚明,只是个个都不敢说破罢了。最后,还是她自己捅破了窗户纸,坦言皇宫里是“那见不得人的去处”。
是啊,皇宫太大,规矩太多,能见到谁呢?皇帝,是天下人的皇帝,却不是她贾元春一个人的丈夫。后宫藏着佳丽三千,论姿色、才情、家世,个个都不比她差,宫里女人们勾心斗角,竞争激烈,她,只是三千分之一,而已。
贾府为什么不惜砸重金花血本盖大观园?因为他们早早就听说周贵人、吴贵妃最近也要省亲,而他们的家人都在争分夺秒地盖大别墅呀!此事关乎家族名声和兴衰,绝不能让贾府输在起跑线上,绝不能让皇帝看轻贾妃,绝不能让其他嫔妃排场盖过贾妃——呵呵,原来是这样……真相像一个满脸痤疮身材臃肿的人,突然在你面前脱得一丝不挂,让你来不及躲闪,杵在原地呆若木鸡。真相,何其丑陋!
元春是贾府巩固家族地位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说贾府是一个手气越来越背的赌徒,那么元春就是他所有的筹码。贾府荣盛还是衰亡,全系于元春一身。争宠,是元春一生的使命。元春得宠,贾府鸡犬升天,元春失宠,贾府大难临头。
贾元春,风光无限的背后,谁能看到她行走在钢丝上时的步步惊心、隐忍坚强呢。一步走错,玉石俱焚,万劫不复!寂寞深宫冷。隔着曹公的文字,我已经感受到了那种彻骨的寒意。但究竟是零下五度,还是零下五十度,恐怕也只有她自己才清楚。
第二十二回制灯谜,元春做的灯谜是:“能使妖魔胆尽催,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是炮竹。前两句隐喻了元春的得宠,后两句暗示了出她的短命。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笔法,古今中外小说巨匠里,曹雪芹如果自称第二,谁还敢自称第一?!
元春,生于大年初一,探春说“怨不得他福大,生日比别人就占先,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红楼梦开场,冷子兴给贾雨村演说荣国府时,也曾提到元春。就因为她叫“元春”,所以迎、探、惜三姐妹才沿袭了“春”的叫法。
宝玉收到来自宫里的礼物时,见和宝钗的礼物一模一样,还以为元春送错了:为什么宝姐姐和自己的一模一样,而给林妹妹却和自己的不一样呢?他哪里知道,在元春心中,宝钗才是宝二奶奶的最佳人选,黛玉才情虽佳,但终不及宝钗识大体会做人。元春站在金字塔塔尖,自然要从贾府大局出发去考虑,哪会顾及弟弟对黛玉的小情小爱呢。探春过生日,元春派两个小太监送来玩器做寿礼。可见,在她心中,很看重这个同父异母的妹妹。
元春打个“喷嚏”,贾府就会“抖三抖”。宫里传出消息,贾妃身体欠安,贾母率邢王夫人和凤姐,一起进宫探视。元春问老太太安、问两位夫人好、问凤姐家中经济情况、问宝玉读书近况,一样不曾落下,心系全家安危,为家族操碎了心。叙过家常话,分别之时,君臣之间,只能泪眼相望。
重病消息传来,贾母等人再次进宫探视元春。此时,她已经“痰塞口涎”,不能说话了,面容悲泣,却已流不出泪了。元春病逝时,贾母王夫人还未离宫,眼见她离世,家族靠山倒塌,却只能强忍悲痛,不敢啼哭。一家人回府之后,才敢放声痛哭。
元春去世时,四十三岁,没有子嗣,谥号“贤淑贵妃”。总觉得续书人在这里把年龄搞错了,元春省亲应该就是三四年前的事,至多也不会超过五六年之前,那时候她正得宠,如果按她去世时的年龄往回推算,那时她就已经年近四十了。后宫美女如云,一茬一茬,争奇斗艳,皇帝大概不会宠爱这个年纪的妃子吧。而且,按书里内容推算,王夫人这时候也就五十多岁,怎么可能冒出来个四十多岁的女儿?所以,感觉元春病逝的年龄是个大bug。她死时顶多也就三十四五岁,这样前后文才连贯,才说得过去。
那个小心翼翼走钢丝的女子终于不用再提心吊胆了。这一回,她可以踏踏实实可以睡个安稳觉,不必再时刻担心家族兴衰了……
太虚幻境里,对元春的唱词是《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耗尽。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
月满则亏,是自然规律。有得宠时,就必有失宠时。电影《霸王别姬》里,小豆子师傅说过一句话“要想人前显贵,人后必得受罪”。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梨园行,也适用于一切行当,包括贵妃行。
表面上,贾府的“老祖宗”是贾母,谁都得听她的;实际上,贾母也得听元春的,元春才是贾府真正的“老祖宗”,元春一病,贾府就慌,元春一死,贾府就完。
贾府没了元春,等于赌徒失去了最关键那枚筹码。没有它,满盘皆输。
贾元春的一生,高开低走,总让我联想到蚁后的命运。
据研究,蚁后为了创建自己的王国,必须常年藏身黑漆漆的蚁穴深处,忍受极端得孤独和危险。然而,大部分蚁后还未等到建立起自己的王国,就与世长辞了。
贾元春为了家族前途命运,献身深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正像蚁后吗?
薛宝钗曾对宝玉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世间只有富贵最难得,比富贵更难得的是闲情,即一颗自由的心。贾元春,站在金字塔塔尖享尽世间荣华,却是步步都在走钢丝。尊贵至极,又悲凉至极——多么讽刺啊!
《红楼梦》里,曹公擅用一正一反、暗流涌动的手法来表现整部书主题思想。通读全书后三遍后,这种感受愈加强烈。在这里,我不禁又想起了刘姥姥。
刘姥姥一把年纪蹭进贾府,为的是攀亲戚讨生活;贾元春豆蔻年华被选入宫,肩负家族兴衰荣辱使命,又何尝不是为了贾府的未来“攀亲戚讨生活”呢?只不过,这个“亲戚”是皇帝,规格更高大上而已。
贾元春,其实只是升级版的刘姥姥罢了。
富贵如浮云。这并非穷人聊以自慰的鸡汤话。省亲时,元春几度提醒家人,不可如此奢靡铺张。她是走在家族队列最前面的人,似乎能隐隐看到这个大家族的宿命。她的死,拉开了贾府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序幕……
盛极必衰,是不可违逆的自然法则。世界上,不存在永久的富贵。
古代社会如此,当今社会也是一样。近在眼前就有两个例子:韩国前总统朴槿惠当选时支持率高达80%,被弹劾时支持率跌至4%,两个数据分别创造了韩国民意的最高和最低记录,谁能体会朴槿惠二度被迫离开青瓦台的前一夜,内心是怎样的百感交集;慈善家李春平挥金如土,近年来患了老年痴呆,养了三十四个侍从和佣人,伺候他是假,想骗钱是真,可怜他已经头脑混沌、不辨是非了。《新京报》新闻照片上,李春平白发苍苍,一脸痴傻。家有金山又如何……
对一些人而言,想要享受至极富贵,就得忍受至极孤独。对另一些人而言,虽然生活贫穷,却也能知足感恩,乐天知命。后者往往能得以善终,比如刘姥姥。
命运给了你什么,定会以某种方式再夺回去。命运夺走你什么,又会以你想不到的方式回馈给你。这,或许是老天赐予穷人的另一种公平吧。
2017.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