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焦虑的年轻人:戒不掉的拖延,熬不完的夜
01.
焦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底色。
中年危机还没过去,青年危机又汹涌而来。
这些焦虑来自身体变差:20多岁,就开始秃顶、将军肚,就要泡脚、艾灸、保温杯。
来自事业的迷茫:回不去的家乡,留不住的北上广。
来自爱情和婚姻:还没开始约炮,就沦为相亲一族。一个人孤单地回到出租屋,说想养条狗,可是发现连狗养不起。
我们一边怕死,一边作死。
你说人生苦短,越睡越晚。深夜,一个人窝在被子里,对着手机屏幕漫无目的地刷刷刷。脸被照得刷白,如果旁边睡了人,肯定被你吓个半死。
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第二天上班昏昏沉沉,效率低下。被迫加班完成工作,顺便可以加个印象分。到家已经八九点,真正留给自己的自由时间,没几个小时。
于是,继续晚睡熬夜,继续快乐地作死。第二天继续顶着黑眼圈上班。周而复始。
90后的灵魂,困在70后衰老的肉体里。
02.
最让人痛恨的是拖延。拖延症像个甩不掉的幽灵,走到哪,跟到哪。
读书时,我们以为日子很长,时光很慢,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某一天突然发现要毕业了,才发现该读的书,一本都没有读完。该谈的恋爱,全部献给了岛国动作片和韩剧欧巴。该学的技能,一个都没有掌握。
当年读本科时,我曾经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就是写出一篇绝世好论文。为此导师都被我的真情感动,破格收了我,指导我的论文。
然而最后我的论文,在deadline的最后一周,匆匆忙忙地拼凑完成。一边熬夜,一边复制粘贴,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后来我发现,不止我等普通人,喜欢拖延的名人,一数也一大把。
胡适的留学日记,名传千古:
7月4日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打牌。
还有季羡林先生当年的清华吐槽日记,也是激励人心:
二日
今天才更深切地感到考试的无聊。一些放屁胡诌的讲义硬要我们记!
十三日
昨夜一夜大风,今天仍然没停,而且其势更猛。
北平真是个好地方,唯独这每年春天的大风实在令人讨厌。
二日
只要拿来当课本读,立刻令我感觉到讨厌,这因为什么呢?我不明了。
过午看女子篮球赛,不是去看篮球,我想,只是去看大腿。
三日
今天整天都在预备Philology,真无聊。我今年过的是什么生活?不是test,就是reading report,这种生活,我真有点受不了。
年轻时的蒋介石,在当年日记里写道:
“香港乃花花世界,余能经受考验,就看今天!”
结果,他当天晚上就去了妓院。
读完精英们如此丧的日记,为什么我有一种很燃的感觉?!
因为我发现了生活的希望。
所有的大咖,并不是生来就牛逼。他们很多以前都是屌丝,也很迷茫。甚至比今天的你我更加堕落,拖延得更厉害。
他们也爱玩,他们也好色,他们也抱怨生活,他们年轻时,跟我们一样,活得糊里糊涂。不同的是,他们没有自甘堕落,一边彷徨,一边寻找出路。
季羡林打牌也就打了,舒舒服服打牌,安安心心写作。蒋介石后半生早就戒掉了好色的毛病,甚至跟宋美龄分房而睡。
所以今天的我们,拖延也就拖延了,改掉就是了嘛。拖延真正的害处,并不是浪费的时间,而是拖延之后的负罪感。这种压力伴随着我们,让我们玩也玩不安心,学也学不好,这才是真正的痛苦。
03.
有学者指出,拖延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尝试:包括自卑、完美主义倾向、对失败的恐惧等。
也就是说,人人都有拖延症,程度不同罢了。既然如此,不如跟拖延症和解。我的方法是,把要做的事情列成清单:ABCDE。挑一件相对想做的事去做。
如果今天不想写文章,就去整理学习笔记。不想听课,就去洗衣服。不想健身,就去看书。总有一件想做的事嘛。
当然,如果你只想打游戏、追剧、网购,别的什么都不想干,那神仙也救不了你。你就过着自己舒服的小日子吧。
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厉害一点的人,就必须现在行动起来。
立刻,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