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写我心心情随笔随笔散文

乡关识序

2017-12-18  本文已影响0人  定之方中

       

乡关识序

          乡村世界曾经潜藏着一种无可置辩的力量,如同那土地下的种子,于生长期随时可以破土而出,开始史诗般的运动旅程。应该承认乡村既藏污纳垢,又人才辈出,这样亦容易引发关于乡村气候(人的精神风貌)的是非争议,即到底那部分占据上风,控制乡村,目前尚无最终定论。可是但开风气以来,乡村开始被污名化,不好的方面得以放大,落后愚昧、目光短浅、自私狭隘等等举凡含有批判性质的词语几尽用以形容乡村的精神与人物,自然地和这个民族国家低水平发展的根源捆绑起来,当做标本进行解剖,以期解决所有问题,今时今日依然存在这样做法的影子,好比发现了虱子,首先联想到“乡村”这个看起来有点邋遢的家伙,预料是由她头发里出来的。要知道,整个地域由农业著称于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且在这样的简陋经济条件下形成了一套与之相辅的行为系统和思想逻辑,即使存在或多或少的缺点,违背了人道主义或人性,在更高层次看仍只是旁枝末节,因为没有造成文明的断裂,且有缓慢进步。华夏从未间断的文明正是由于乡村的支撑和提供源源不绝的力量。这里是多少的教人怀念、赞叹的英雄豪杰与充满浪漫、现实色彩的传奇故事发生的土壤,背景亦立足于此间。孔子到朱熹、王阳明,孙武到李靖、戚继光,秦皇汉武成吉思汗到朱元璋,诗经到元曲、明清小说笔记,贫贱细民到乡贤耆老、巨商大贾,至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曲折长歌,不一而足。当工业这个新秀登上舞台映入眼帘,实在令人耳目一新,期待无比,变化与进展缓慢的自然经济结构,早已教人失去耐性,这样乡村世界翻天覆地也就引发了。

        工业这样带有新陈代谢强烈节奏性的不同经济方式行于这个民族国家乡村不足一个世纪。其影响力所能及超越了此前十数世纪以上的发展,正面与反面的效果也是有目共睹。好的方面是带来了乡村生活习惯和生活体验的新质,负面作用是引发乡村的各层次的危机,虽有人进行减小负面破坏的努力,但是无法阻挡整个的惯性。不过这个时期城市的进步完善确是另人注目,甚至予人极心神向往,事实上大家都心知肚明,对很多生活在乡村的人来说,哪些漂亮同梦幻样的城市即便身处其中也教人觉得遥远如月球,许多人仅仅为城市的匆匆过客。回到乡村却又难以接受因两者对比心理上或实际上的差距。寓言故事般的杀鸡取卵和揠苗助长一直于某种程度津津乐道地重复在乡村。还有另外的人用所谓欧洲美洲某国的乡村成功理论来削足适履,以符合理论案例;或者干脆认为城市必定取代乡村,好比封建制度被现代民主制度战胜。在这样的视野和背景之下,不得不回顾对乡村现代化改造的应有文章。因为整个改造工程由于幅员辽阔,各地具体情况多异,计划预案根本赶不上变化或者同实际不符合,最终的几个尝试以失败告终。情急之中,接下来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造,给后面大部分不占据优势地位乡村产生的负面作用埋下了伏笔。包产到户的权宜之计缓解了乡村基本困境后,仍然作为解决乡村经济生活问题的途径,且围绕着这个途径为中心,制订政策和法律来固定。包产到户就意味需要同自然经济时差不多的方法,那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维持运转,即多生孩子,而且需要男孩,这即和被批判的所谓封建思想价值偶然重合。事情就这样变成了同当初想法有点相反的路数上去了。加之传统上及乡村现代化改造的那段时期乡村的人对土地的认同感与摸着石头过河时对土地的观念理解不深,甚至毫无理解,简而言之即土地山林重新分下来给你我他的部分,那就是属于你我他的了,不管怎样只需要抓住这一点就足够了,如此就可以在某个时候进行买卖或者用作交易。

        当摸着石头过了河,绝大部分乡村的自然经济开始破产,本来自然经济就脆弱如纸张,无论如何精耕细作付出几倍劳动或者追加投入。继之乡村人口又不断膨胀后,如同西汉曾经的“推恩令”,分到户的土地,户里内部再分给子女,多数人已维持不下去生计。最后只能另寻他法去求得生活。同乡村相映成趣的城市此时恰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以完成国家城市的现代化。那些自乡村奔进城市的人其中的优秀分子得以实现良久的夙愿,实现身份的转变,成为城市居民。而余下的相当部分的乡村人因谋生暂居城市,过后是得返还乡村的,在城市度过了一生最美好或年富力强的岁月过后,回过头来发现,对之前熟悉的乡村返还后产生的印象似乎只能停留在书本文章的字里行间,即若是纸上还乡,各中变化实在感到陌生不解。其间的酸涩难以言辞表达之。乡村相较之前虽然已有进步,但是总体观来,还是处于艰难曲折的漫漫之道路中。直接的民主在这里(村民委员会)已然施行近半个多世纪,效果是否如预计的那样,每个乡村的人皆了然于心。陪伴着城市各种设施、产业不断向前进步,区位优势不明显的乡村正沦落为其附庸,占据了优势的村落却极力要化身为城市,当然是其中的“便宜”超乎想象,即便有古老显著历史文化的传承存在,面对实实在在真金白银或者其他更优渥的东西那什么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简单来说,就是城市现在各种经济门类的组织已经完善,运行法则也趋于细化,形成系统、体系。除了管控它们的行政部门,司法部门,从城市的边边角角延伸至的数量可观的乡村都完全覆盖在其服务范围之内。反过来,乡村至今的发展形同散兵游勇,一盘散沙,即便存在一些经济形式,也只是漫无目的的随波逐流,而且短视、无真正的理想,没有行之有效的经济组织框架来发挥现代化的长处,许多乡村的人们也就难怪要艳羡城市的种种,要逃离乡村漂泊了,或者无奈自我安慰自我放逐,甚至走去极端惹是生非横行霸道为非作歹……。不过那些城市的企业家或拥有农村户口城市身份的投资者于乡村签下几个合同却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大地主、农场主……长远来看对乡村是极不利的。那乡村的现代化之实现到底需要什么方可达到,统而说之即产业联合化、联合产业化、组织化,最重要的是强制拒绝各型有害工、产业(一旦污染成了事实,雾霾就只能找或乞求防毒面具、口罩、朔料棚处理,土壤、水的问题只能找或乞求过滤器处理),因为其弊端极为之巨大,当然离不开行政部门的管控,法律部门的法则。这是一个十分庞大困难的工程,然乡村的未来到底走向何方?是全部成为城市的附庸,还是回归本来角色和城市一样地位平等,要由二十世纪后叶这代人开始,不管家就是在乡村抑或来自城市等等皆难以接受乡村现代化过程的困境,进而为实现乡村和城市的相得益彰而付出力量,使乡村同城市构作完整图形(农村与城市的分野不是完全格式化的、固定化的、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自然结构和功能上的以及社会经济属性与人文上的区分)。

        所以无论怎样,其实乡村和城市当在地位和发展上要用以平等的眼光与办法,此平等是事实意义上的,而非口头或表面的,另则这不是鱼和熊掌的问题,却是可类比于连通器的问题。没有城市的乡村不可能获得进步发展,没有乡村的城市则无法生存于世。城市能够实现现代化改造,变得如同梦幻;乡村同样可以达成现代化改造任务,以儒家大同之要义为思理和城市真正相辅相成。假之觉得全然等同梦呓一般,那与哪些凡事算八字摇签的神秘主义者、怨天尤人不思进取的命运主义者区别何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