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豫皖交界看两城
河南的鹿邑县和安徽的亳州市紧挨着,都是很有文化的地方。
1
河南鹿邑县,其名片是“老子故里”。慕名已久,这次得见真容。
春秋时,鹿邑县属陈国,名字听起来很惨,叫苦县,所以史载“老子,陈国苦县人”。公元前478年,楚灭陈,这里成了楚国的地盘,又有史书说“老子,楚国苦县人”。也有说,苦县是楚国灭陈后所置。不论怎么说,鹿邑县是老子故里,应该是没错的。
老子像老子诞生于现今鹿邑县城东十里的曲仁里(今太清宫镇)。东汉桓帝年间(165年),朝廷派人在这里修建了老子庙(太清宫的前身)。唐高祖李渊追认老子为李姓始祖,把老子庙作为太庙,大规模修建。到唐玄宗时改庙名为太清宫,规模达到鼎盛,“周围四十里,楼台殿阁六百余间”。后来,太清宫屡建屡毁,最终成为遗址。
太清宫 老子故居 清末建筑太极殿 清末民初建筑圣母殿 清末民初建筑娃娃殿 唐朝的铁柱 宋碑我眼前的太清宫建筑群,是前些年重建的,虽也庞大,但远不及唐朝。这里还有个“老子故居”,当然也是今人想象出来的,不能当真。其实,整个太清宫建筑群,也只有太极殿、圣母殿和娃娃殿是清末民初的建筑,还算是老房子。除此,太清宫还存留了一根唐朝的铁柱、三颗古柏以及一些碑刻,其中一座宋碑,体量之大在全国少见。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在太清宫里追寻老子的智慧,挺有意思。虽然这些建筑都是后来的,但这块土地无法移动,能站在老子出生的地方,已经是一种满足。
和太清宫齐名的是明道宫,始建于汉,兴于唐。老子晚年曾经在这里讲学,后来形成道宫。
明道宫游览图 明道宫如今的明道宫也是新建的,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向北走,有山门、享殿、玄元殿、迎禧殿、观复亭、崇道亭、腾云阁、文昌阁、众妙之门牌坊、弘道苑等众多建筑。
明道宫里唯一的老建筑是老君台,传说老子在这里骑青牛升仙,所以大名叫“升仙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君台 老君台 老君台顶上老君台在明道宫的最里边,始建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是一座高坛形古建筑,台高13米,要登33层台阶上去。台上有山门、正殿和东西偏殿各一间,都是清代建筑。台上13棵古柏,常年引百鸟飞鸣。
明道宫西院现在是县博物馆的一部分明道宫的西院是鹿邑县博物馆的一部分,展出当地的出土文物。与明道宫其他地方香客的熙熙攘攘相比,这里异常静谧。
2,
离明道宫不远有个大院子,高挂“虞姬文化园”的大牌子。但我去时,不知为什么,文化园的大门紧闭,只能伸进铁栅栏里照几张照片。
虞姬文化园虞姬来自何方、归葬在哪里,历史上没有记载,也就让后来人有了腾挪的空间,现在的各种说法都是后人推测的。当今最知名的虞姬文化园(包括虞姬墓),是在安徽灵璧县。那么,鹿邑和虞姬有什么关系呢?
唐朝张守节写了30卷的巨著《史记正义》,在注解“垓下之战”时写道:“垓下是高冈绝岩,今犹高三四丈,其聚邑对堤在垓下之侧,今在亳州真源县东十里,与老君庙相接。”唐朝时称鹿邑为真源县,隶属亳州府。范文澜《中国通史》说:“刘邦得秦民拥护,又联诸侯王,与项籍苦战四五年,屡败屡起。垓下(在河南鹿邑县境,一说在安徽灵璧县。按当时军事形势,应以在鹿邑县境为是)决战,项籍败。”
鹿邑的虞姬园,所本应该是上面两位史学家的说法。但当地人说,县里曾有虞姬的墓园。
鹿邑县城东1公里处有小村郭庄,在村西有一片高地,当地人说是埋葬虞姬的地方。村民说,自己的父辈祖辈描述虞姬墓园占地约60余亩,有虞姬墓、庙宇,虞姬墓底部直径约100米、四丈多高,有30多个阶梯。庙宇区域有庙墙、山门、大殿和东西偏殿。解放前,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均逢大会,前来烧香朝拜的老百姓络绎不绝。村民讲,虞姬墓区的庙宇在解放战争期间被国民党军队拆掉,虞姬坟则被红卫兵扒掉。后来,公社革委会决定将庙台及墓冢全部扒平种地。仅4年时间,虞姬墓园全部消失。
现在的虞姬文化园,就是当地旅游部门重点保护和开发之后的成果,可惜我去时不开放,现在也不知怎么样了。
鹿邑是大县,人口近百万。这里地处黄淮平原涡河中游,是连接中原经济带和皖江经济带的枢纽,向东紧挨着安徽亳州市。
历史上,鹿邑或属淮阳郡,或属谯郡,前者大部在今河南省,后者大部属于安徽省。
在鹿邑县,住这家宾馆。3,
在鹿邑待了整整两天,还算有点“深度”。离开鹿邑,坐中巴半小时就从河南到了安徽亳州。当时已是下午3点,晚上10点多的火车回北京,中间只有几个钟头时间,而亳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可看的地方不少,只好走马观花了。
曹操运兵道亳州是曹操的老家,这里最传奇的建筑也和曹操有关:位于老城区地底下的曹操运兵道。
运兵道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别通达城外,总长8000多米,成为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军事设施。
运兵道的入口是一座高大的谯望楼。当年的谯楼用于瞭望军情,早已毁弃,现在的谯望楼是近年修建的,其功用类似于博物馆,展现曹操的军事功绩和建安文学的成就,楼的下面就是运兵道的入口。
谯楼 展览 运兵道入口运兵道纵横交错,结构复杂,布局巧妙。地道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立体交叉道等多种形式,每隔一段距离,道壁上端就有一个方形或竖长方形的龛洞,以便放置油灯。券顶上方留有直通地面的通气孔,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作为临时出入口。地道里还设有猫耳洞、障碍券、障碍墙、陷阱、绊腿板、指挥室等多种设施,即使敌人进入地道,也会寸步难行。
运兵道始建于东汉末年,是曹操专门修筑的地下军事战道,因最初用于运送士兵,故称运兵道。到唐宋时,经过修葺,仍作为军事战道使用。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黄河决口淹了亳州城,运兵道被灌淤塞,自此深埋地下,等于从人间消失了。
运兵道再次被人们提及,是700多年后的1938年。但当时是抗战时期,无法开发。直到50多年前,中国大地各处都在挖地下防空洞,群众在亳州老城区多个地方发现了古地道,引起上级重视,运兵道才重见天日。
现在,对外开放的运兵道仅有700多米长,多由青砖筑就。
亳州的名胜古迹中,最出名的是花戏楼。
明末清初,山西商人和陕西商人在亳州经营药材发了财,就联手筹资建了一座祭祀山西名人关羽的庙祠,叫大关帝庙,同时是山、陕药商联络和落脚之地,也称山陕会馆。清康熙年间,山、陕药商在关帝庙里增建了一座演戏的舞台,因戏楼上遍布戏文和彩绘,俗称为“花戏楼”。后来,人们把整个关帝庙大院都称为花戏楼。
花戏楼大门 岳庙 亭台楼阁 关帝庙大门(图片来自网络) 朱公书院主殿的木雕花戏楼院落里陆续建起张飞庙、岳飞庙、朱公书院、火神庙等多处附属的小院落和水塘亭台,形成今天的规模。朱公书院,主殿的木雕非常传神。
整个花戏楼,最精美的就是砖雕和木雕,历经300多年依旧栩栩如生。这些雕塑讲的故事有好几十个,跨越两千年,吴越相争、三顾茅庐、长坂坡、白蛇传……难怪有“一座花戏楼,半部中国史”的美誉。有些故事,至细至精,像郭子仪过60大寿的故事,小小面积竟刻了42个人物。
郭子仪做寿(图片来自网络)关帝庙山门两侧各有一根实心铸铁旗杆,筑于清道光年间,也是花戏楼一宝。旗杆将近20米高,每根重约12000斤。旗杆上铸有八卦蟠龙等图案,还悬挂着铁风铃,风起铃动,非常悦耳。
但时运不济,我去时,关帝庙和戏楼都被遮挡起来,说是正在维修。旗杆也在维修范围内,无法近观(上图),实在是遗憾。
北关历史街区的老街巷,是亳州老城区里最有历史韵味的地方,其中的“八步六条街”,在短短十多米的距离内有六条街巷在这里汇集,当地人说只需八步,就能走上六条街。从明清时起,这六条街巷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帽铺街以销售各式帽子闻名;白布大街主要的买卖是布料;爬子巷,多数商铺都经营竹耙子……虽然近些年街巷的样子有些改变,但老街的韵味还在。
亳州老城区游览图 亳州老街北关历史街区里还保留下来一些当年很有名的老建筑。
比如南京巷里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的老钱庄(下图),这座三进四合院有30多间房,几经改造,门脸房变成了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
南京巷钱庄 金陵糖业公所 拴马铁环清朝中叶,各路商人云集亳州,修建了糖业、皮毛、药材等行业会馆十多处。如今,会馆大都损毁,但金陵糖业公所还是保留下来山门和几间耳房。大门外斑驳的墙上,有两对砌到墙里边的拴马铁环,这无疑是当年的停车位啊,告诉你这里曾经不乏贵客。大门口的两个石鼓也在诉说着久远,两扇非常厚重的木质大门展露了当年的堂皇。
晚上往火车站走,巨大的曹操塑矗立在站前广场上。灯光下,人影匆匆。
亳州火车站4,
这是2019年春天,退休后的第一个春天,不能辜负,于是从北京到漯河,再到周口-淮阳-鹿邑-亳州,独自走了一小圈。
漯河是 “中华字圣”许慎的故乡,许慎文化园依托许慎墓规划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汉字文化博览园。
许慎像 许慎墓园1945年抗战胜利,全国设了16个受降区,漯河是其中之一。当年9月20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代表中国政府在漯河接受了侵华日军2971部队司令官鹰森孝中将带领的31560名日军官兵的投降。为了铭记这一重大事件,数万漯河民众自发捐建了受降亭。1947年,受降亭毁于内战。2014年,重建的受降亭在漯河河上古镇落成,另建了一组雕塑记录了受降过程。
重建的受降亭 受降在周口,只看了关帝庙。周口关帝庙历时145年才全部建成,它规模庞大、保存较好、建筑艺术价值高,在全国关帝庙中屈指可数。
关帝庙 关帝庙关帝庙精致的木雕
淮阳最霸气的古建筑当属太昊陵(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太昊陵的规制也极高,属于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共有16个门,在中国帝王陵庙中是孤例。
太昊陵 太昊陵外城的一个门漯河、周口、淮阳、鹿邑、亳州,一趟走下来,可以自诩是“文化之旅”。顺便记个流水账,免得数典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