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保持童心,与孩子做朋友?
这是头条上的一个问题,问题具体表述为“保持一颗童心,把自己变得天真,才能和儿子拉近!认同吗?”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引发我很多思考,我的孩子今年5岁,恰好也是个儿子。为了梳理好这些思绪,我对本题做了回答,具体分享如下:
我觉得人与人的交往,真诚是第一位的。与自己孩子的交往更是如此,因为他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在乎的人之一。若以真诚为前提,能做朋友当然是好的!
“拉近”的意思是现阶段比较远吗?如果比较远,我觉得可能是沟通的问题,这里推荐一本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里面有很好的沟通范式(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表达时,要诚实,不批评不指责;倾听时要关切,而不解读为批评或职责;)。
另外,保持童心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跟孩子无关。我的儿子五岁了,我们常常一起做事、玩游戏,我并不觉得无聊,我们都乐在其中。昨上我们一起下围棋,感觉已经有点力不从心(我是围棋小白,儿子也没系统学过围棋,规则也是我们自己定的,哈哈哈……)。儿子说:“妈妈,你知道你为什么赢不过我了吗?”我问:为什么呢?儿子答:“因为你老是看手机,分散了你的注意力,所以你赢不了我”,紧接着又说:“你去忙吧,我跟爸爸下。”
期间,我并未意识到自己有时不时的点开手机的行为,没想到孩子观察力那么强,并且他想寻求跟他同频的对手,不会强求我与他游戏。
童心,顾名思义小孩子般纯真质朴的心。就我目前的认知,无论是纯真还是质朴,都是美好的词汇,我愿意永葆童心,向儿子学习,学习他的观察力、专注力,常怀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相信世界会越来好。有人说,学习是人类所有能力的延伸,因为它可以使人们拥有更多的能力。我认为学习的前提就是拥有童心,常怀好奇心和探索欲。
对于儿童,我常怀学习之心,真心觉得他们在很多时候强于成年人,他们不仅观察力、专注力超群,学习能力也超乎寻常,对情绪的捕捉和对情感的反馈至少比我强太多,因为我有时候放不下该死的自尊心!
作为爸爸妈妈,与孩子真诚交往,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和价值,让自己变得更好,就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就是孩子眼中的好爸爸、好妈妈。
如果能做朋友当然最好,即使不能,做个正直善良温暖的人,引导孩子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具备学习和思考的能力,遇到问题,他会自己寻求解决办法,即使自己解决不了,当我们足够强大时,相信孩子自会向我们寻求帮助,而这是链接的开始,也是做朋友的起点。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