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不管教孩子”的勇气吗01
仔细观察,你有没有发现,身边人或我们自己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管教孩子过多,而使这个孩子由原来不错的表现到后来表现越来越差的状况。这使我常常想起我在2020年时读过的一本书—《不管教的勇气》,当时这本书中的理念对我触动很大,也改变了我很多,但一直没有分享。
岸见一郎《不管教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是一位心理学家、哲学家,高中时便以哲学为志向,进入大学后屡次到老师府上进行辩论。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同时还在精神科医院为许多青年做心理辅导。
他还是一位作家,他著写的《不管教的勇气》从阿德勒哲学的角度,告诉我们怎样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帮助我们的孩子成为更好的人。
岸见一郎在书中提出特别震撼的管教孩子的一个口号—“不批评也不表扬教养法”,也就是说,家长要有“不管教的勇气”,家长尽量放手,尽量给孩子更多的空间。
目前我们认同的教育理念是“对孩子表扬,多鼓励孩子,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多给孩子做二级反馈,来塑造孩子的行为。”
但在岸见一郎看来,表扬和鼓励都有风险。比如说批评,这个好理解,就是指责孩子,然后给他压力;而表扬呢,也是自上而下的一种形式,表扬往往是发生在上级对下级之间的一种行为,当我们觉得自己比孩子强很多时,跟孩子不平等的对话,表扬出现了。
所以无论是柔和的表扬,还是残酷的批评,我们没法建立一个跟孩子的良好关系;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无法实现有效的管教。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让孩子达到自立嘛。
那什么是“自立”呢?不就是能够独立地作出选择,有自己选择的标准,愿意自己去承担后嘛。
是不是听起来觉得好简单?其实不然。
大部分人这一辈子都没法做到“自己选择标准,自己去承担后果”。有没有见过身边有七八十岁的人,内心依然像个孩子,经常抱怨社会,抱怨家里人,抱怨孩子,抱怨单位等等。他认为这都不是他的选择,他没有办法。
实际上,我们的人生只有我们自己能够做决定,我们的人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我们得学会能够独立地作出选择,并且为此负责。
岸见一郎说,他小时候,对他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他回到家跟妈妈商量:“妈妈,我能不能去参加一个同学聚会。”
他妈妈当时随口说:“这种事情你自己决定就好了。”
哇,他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今天晚上不回家,去跟同学玩,这种事竟然让我自己决定?”那一刻给他的感觉,就是成长。就是他突然意识到,他自己可以为自己作出选择,作出决定。
这是第一个自立的标准。
第二个自立的标准,就是能够独立地判断自己的价值。
什么样的人不能够独立地判断自己的价值?
我们大部分人做事来自于反馈,大家都说好,我就多做;大家都说不好,我就不做。对于一件事我要不要做,取决于社会上的人大部分怎么评价,我做这些事丢脸不丢脸,别人会怎么说。
我们所做的大量的选择,看起来是自己的选择,其实并没有独立的判断,并没有自己的思考。
这是我们说的第二个自立的标准。就是你要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做这件事对还是不对,我自己心里有杆秤,而不是来自于有多少人鼓掌,有多少人说好,有多少人羡慕你。这是两回事。
老子说:“君子为腹不为目”。为的是实在的东西,君子要的是吃饱,让自己穿得暖,身体舒服,这很重要。不为目,不是为了好看,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
我们在生活中有太多的人,都是为目不为腹,内在自己有多么痛苦,多么难受,多么难熬,无所谓,但我外在要光鲜亮丽,我需要让所有人觉得我没出错,这也是平时俗语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型,实际是是缺少独立判断自己价值的能力。
第三个自立的标准,就是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很多人怎么也长不大,心智不成熟,总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别人帮他都是应该的,这个世界都要围绕着他转。我们引导孩子,让他意识到别人没有义务帮你,连父母都没有义务帮你。父母把你养大,该履行社会规定的义务已经完成。最终,父母要过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没有义务帮助你完成所有的事。你遇到了困难,你不高兴,如果你觉得都要看你的脸色行事,就代表着你还没有长大。
这三种状况,我们或多或少我们都有,不能够独立地作出选择,不能够独立地作出判断,然后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去想问题,去感受问题。
这是我们说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自立,避免以上三种情况发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