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大学——《无问西东》有感
01
不知眼前未名水,胸中荷塘月的北大,是否摇曳在你的梦里。
不知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能否在你踌躇前行的夜晚给与你慰藉。
不知上交为你搭起的国际舞台,能否作为你和最前沿科学间的跳板。
不知浙大的求是湖中,是否也有你那滴求是的真心。
02
如约而至的毕业季,又有一群青年怀揣着梦想奔向远方。
让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大学让无数的学子魂牵梦绕,宁愿拼其所有也要考上大学?
大学到底在莘莘学子的心里是何种地位?
大学,这个大楼林立,大师聚集的地方,到底在怎么锤炼着学子的灵魂?
为什么即使在炮火纷飞的年代里,大学不能停办?
为什么即使在那般艰苦的环境中,中国青年仍不畏惧炮火的轰炸,不远千里南迁学习,而没有出国避难?
为什么,为什么,大学为什么有这样独特的魅力?
为什么它能让万千学子无畏危险,反而更加勇敢?
我在发问,我在想象,我在感叹,我在寻找。
03
我的答案之一来源于电影《无问西东》,看完电影,一时间竟让我觉得热泪盈眶。
我不由得地感叹,感叹华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张书桌。我在感叹,那战火千疮百孔的中国啊!
但那时,我也分明能够感受得到影片故事中清华学子的淡定和从容。那种在茅草屋里,依旧能够静心听雨的淡定。那种无论是和平时代,对于真我的寻找,或是在日机轰炸联大时,在防空洞里,在山中树下,他们潜心学术的乐观平和,都让在和平年代的我,感动许久。
艰苦的环境丝毫没有消减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却在一次次的炮火轰炸中,更加明白大学的真谛,明白人生的真谛。他们能够以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不逊色不自卑。
他们之中,让我忘不了的还有一群熠熠生辉的指路人,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真谛。枪林弹雨没有让他们只敢隐姓埋名,没有让他们只敢外出逃难,相反,他们带着标本,带着模具,带着一颗培养中国需要的知识分子的真心,毅然决然地转战后方,为祖国培养后备力量。我看着完整的化石骨架,在炮火中,被一次次地转移。看着他们依然从容地教学,我开始懂得大学传递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
是大师卓越的品质,是这个大学曾经走出的许许多多的青年身上不屈不挠的坚韧和对于人生的淡定和从容。
04
然而现在许多的看法认为大学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只要把知识了解就好。
但渐渐地,我开始发现教育本身的意义在于引导,在于启发。是在激起你对于未来地思考和无尽地探索,真正的学习,是在唤醒自己的初心。那种单纯地想去知道,去了解这个世界的想法。学习不应该是交由他人来引导,而是你在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自发的去寻找解决你问题方法,无论是人生,还是学术。以前不了解的活到老,学到老。直至今日,越发感觉这句话的厚重感,或许只有当自己慢慢走进,开始真正接触这个世界时,才越发地感到谦卑。每一个我们,和漫天的星辰比起来,才是真正的微不足道,我们了解的世界也只是那么微乎其微的部分。然而,我们却想停止探索,只是着眼于现在。我们开始被动地接受知识,接受前人探索而来的,却忘了要去探索,忘了要去发现,甚至忘了去质疑。
我们开始把学习看作是大山,把学习理解为劳累。
却忘记了只有真正走进学术,才会发现它的快乐。拥有人生不懈的追求,人生才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大学对于人的塑造从来不只是简单的考核,不难发现,大学的考核是简单的。它几乎在书上都能找到答案,似乎它不具有对人的能力的考察。诚然大学教育是通识教育,它不具有区分度,可是这些根本不影响大学对人的塑造。大学对人的塑造不只是一次次的考试而体现的,而是依托于它历史的恢弘所传递给历代学子的校的品质。大学凝聚的数代学子的卓越品质形成的历代风骨,必然对当代学子品格的建立起到重要的作用。
就像浙大郑强教授在开讲了中提到,如果把看钱塘江大潮,看西湖的美景作为浙大的荣耀,这是分文不值的。浙江大学真正有意义的,应该是竺可桢老校长带领浙大学子西迁办学的那七年,建立的求是校风。
05
1931年梅贻琦在任清华校长的演讲说道: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至今看来,大学是人生最好的学府,来源于历史的沉淀和大师的云集。
为什么读大学,答案或许在自己的心中。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