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会不会趋势性上涨?
国内的存栏和出栏持续下降
截至2018年12月末,国内生猪存栏量3.11亿头,同比下降8.91%,降幅较2017年同期扩大1.9个百分点。国内生猪存栏量在2013年达到4.57亿头,之后,就开始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国内生猪存栏的增长高点出现在2011年8月,时值为5.38%,之后至今,存栏增速就开始趋势性下降——自2012年9月开始,生猪存栏量已经连续76个月下降,并且降幅有扩大势头。2018年,国内生猪出栏量6.94亿头,同比增0.76%,较上年增加0.24个百分点。2018年前三季度,生猪出栏明显提速:第一、二、三季度,出栏同比增加4.36%、3.85%、2.81%。考虑到之前连续八个季度的负增长,以及连续四个季度不足1%的增长,生猪出栏提速可能意味着需求的阶段性增加。但是,相比2014年7.35亿头的出栏峰值,国内的生猪出栏量已经大幅减少了5.58%。
鲜冷肉产量持续下降
2018年,国内鲜冷肉产量为2729.30万吨,较2017增1.3%,增速较上年下降3.8个百分点。国内的鲜冷肉产量在2014年达到峰值,当年为3903.44万吨,之后,鲜冷肉产量逐年地、趋势性地下降,2018年的产量较2014年减少了30%。此轮产量的小反弹始于2017年,2018年前三季度也基本延续了反弹趋势, 但是,2018年四季度该轮反弹趋弱,反映出需求的乏力。
猪肉常年供大于求
国内的猪肉市场常年处于供大于求的尴尬境地。2014、2015、2016、2017年,经历了连续的存、出栏下降,供需之间方才获得紧张的平衡。但是,由于2018年出栏的加速,供需间的“喇叭口”再次扩大,表现为供给抬头,而需求回落。尤其在2018年上半年,国内生猪供给和需求指数持续背离;虽然二季度后稍有缓和,国内猪肉供大于需的形势没有改变。由于猪价长时期下跌,养殖者信心指数持续下滑,行业的养殖预期下探至低点。
猪肉进口减少
国内进口猪肉数量在2016 年达到顶峰,时值为162.02 万吨。2017、2018 年,国内进口猪肉数量连续两年下降,分别为121.68、119.28万吨,同比降24.9%和1.97%。结合国内和进口的供给情况,我们认为:在2013 至2016 年期间,国内猪肉市场形成了供给过剩的局面,从而无论在生产还是进口环节,行业后期都在自发地减少供给。也就是说,是国内市场的内在原因导致了猪肉进口数量的减少。此外,随着进口数量的减少,进口猪肉的价格也在2016 年之后大幅走低,目前并没有看到价格回升的迹象,说明国内对于进口的需求仍然比较低迷。此前,我们怀疑中美贸易争端导致了进口猪肉数量的下降。从时间节点上看,中美贸易争端始于2018 年,而猪肉进口数量的锐减始于2017 年,先于贸易争端。因而,贸易争端并非猪肉进口数量减少的根本原因。从国别上来看,尽管来自美国的进口猪肉量连续两年下降,但是来自加拿大和欧洲国家的进口猪肉同样地在下滑,说明贸易争端起码不是猪肉进口减少的根本性原因。
国内的猪肉需求减小
我们再看一下国内对猪肉的需求情况。事实上,2015 年以后,人均年需的猪肉量不断下降:从2015 年的20.14 公斤降至2017 年的20.11,估计2018 年仍继续下降。人均猪肉消费不断减少,有这么几个原因:一,蛋白提供的替代品越来越丰富可得。由于人需要摄取的动物蛋白量是基本稳定的,随着猪肉摄取量的减小,其他蛋白提供品的消费量应该加大:事实上,这些年,人均年需的牛肉、禽类、水产品、蛋类等均在增加。二,劳动力人口降低,导致猪肉总需减小。2017、2018年,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而2006 至2016 年间的平均增速也仅有0.64%。上世纪八十年代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的四十年间,劳动力人口增速一直在猛烈地下跌,直至2017 年开始负增长。此外,出生率于2018 年降至千分之10.94,较2017 年下降1.5个点,相比1987 年下降12.4 个点。出生率大幅度下行下,未来劳动力人口的增长预期并不乐观。劳动力人口减少将导致猪肉总需的减少。
国内猪价跌势未改
截至2019 年1 月,22 个省市生猪均价为11.39 元/公斤,环比降12.72%、同比降23.61%。截至2019 年2 月8 日,白条猪批发均价18.9 元/公斤,较1 月末降1.31%,较上年同期降11.93%。截至2019年2 月15 日,仔猪的批发均价18.7 元/公斤,环比增7.35%,同比降22.08%,仔猪价格在猪价反弹的预期下出现环比上升。从各项猪价数据,我们都没有看到价格回升的拐点迹象。但是,非洲瘟疫在春节期间再一次发生,市场恐慌情绪又起;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对猪肉的流入严加管制,影响了猪肉在全国市场的流通。上述原因可能会导致猪价的局部上涨。与欧美国家相比,国内猪价大幅偏高,其主要原因在成本端,即国内的养殖成本过高。其中,主要是饲料和土地成本过高,导致了国内猪价的居高不下。
疫情对国内猪价的影响
2006 年6 月,猪蓝耳病全国性爆发,当时国内猪价约为10.13 元/公斤;2010 年年初,猪口蹄疫全国性爆发,并伴随蓝耳病和瘟疫,当时国内猪价约 15.04 元/公斤。两次重大的猪疫情均出现在猪价周期的上行期,因此很难分辨疫情对供需、继而对猪价上涨的推动程度。此次非洲瘟疫发生在2018 年8 月,当时国内猪价约20.22 元/公斤,正处于下行期。此次疫情对生猪供需和猪价的影响程度如何,我们觉得非常难以判断。目前来看,疫情发生的范围在黑龙江、辽宁、河南、江苏、安徽和浙江,并且集中在散户养殖环节,规模化养殖场并没有出现疫情。由于非疫情地区对生猪流入的管控非常严格,所以没有使疫情进一步向全国扩散。据草根调研,目前已经捕杀的生猪超过3 万头,这个数字占2018 年生猪出栏量的0.004%,占2018 年年底存栏量的0.01%。根据疫情传播的程度及捕杀生猪的数量,我们认为,此次疫情对猪价即使有向上推动的作用,其程度极小、时间极短。
结论
国内猪肉供给长期减少,原因之一是,产业供给曾经长期过剩,从而催生行业自发去产能,这时内因;原因之二是,近两、三年来,供给侧改革得以推进和深化,从外部推动了行业去产能,这是外因。未来,国内的生猪供需将会找到一个新的均衡点,新的供给量将考虑到进口的增加和实际需求的减少。散户养殖大量退出,规模化养殖场将更好地控制产业供给,降低疫情发生率、提高环保水平。从供需来看,猪价上涨不具备长期的、趋势性的动力。我们认为,国内猪价将会长期下降,支持这一趋势成立的因素包括:一,规模效应推动成本下降:在我国生猪养殖业整合的进程中,大企业形成并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规模效应推动养殖成本降低,对猪肉价格下行提供有力条件。二,绝对需求减少:自2012 年后,我国的劳动力人口开始负增长,导致对肉类蛋白的需求长期减少。三,替代品的消费大幅增加:人民对水产品、牛羊肉及植物蛋白的摄取量正在加大,必然会压缩猪肉的消费占比。四,猪价是CPI 的最主要构成要素,猪价上涨将会加大CPI 的波动。目前国内CPI 位于低位,政府对猪价的反弹抱有容忍度,但是不会允许猪价的长期的或者大幅的上涨。五,最后,如果我们比较一下我国与他国的猪价悬殊,我们实在无法找出国内猪价长期上行的理由。2018年12月,我国从美国进口的猪肉单价约1.05美元/公斤,按照6.78的汇率计算,合人民币为7.12元/公斤;同期,国内22个省市生猪均价为13.05元/公斤,是进口猪价的1.8倍。在自由流通的市场,国内企业有冲动通过进口来降低猪肉成本,从而抑制国内猪价的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