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敖《北京法源寺》 我的视线在空中与作者相撞
2018-03-19 本文已影响48人
邹佩华
读李敖《北京法源寺》 我的视线在空中与作者相撞
读李敖《北京法源寺》 我的视线在空中与作者相撞
这是李敖作为政治犯被关押期间所写的几部小说之一,读后让我们可以领略作为政治小说家在精神上的强健康;读后也让我们能寻找到自己生命与精神的依托点。
这部作品以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表达了人生生死观、道家归隐观、世俗鬼神观、佛教僧空观、儒家入世观、思辩因果观等一系统思想类形而上主题。
该小说以北京宣武区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再现了自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批贤达志士为中国应走哪条振兴之路,所赋予出的探求性和牺牲性政治活动。
我欣赏这部作品中的人物,觉得谭嗣同等英雄人物,其气魄之宏大,胸襟之宽窄阔,气质之洒脱,全可与金庸笔下的萧峰、郭靖等英雄相媲美。不像当下许多作家对英雄的塑造,总是缺乏想象力,人物非平即扁。
读李敖《北京法源寺》 我的视线在空中与作者相撞我想,李敖在构思这些英雄时,一定凸现了他对英雄人物再现的沉思。他一定在创作前作了大量且深入的思考分析的功课。
《北京法源寺》在艺上也做了故意创新的探索。
李敖在这部作品中,故意不偏重小说艺术上熟视无睹的法则,更不偏重当下现代多数作家秉持艺术价值观。
在情节设置上,将应多面表现的艺术技巧简单化和单一化;将不应多面表现的和难以表现的艺术技巧,却多侧面多层次地表现出来。繁人所简,简人所繁。
小说中情节转换与过渡,简而又简,一笔带过,却连成自然的逻辑顺序。
历史小说的创作,必然应处理好史实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而这两种关系能相得益彰的标准,便是让读者在艺术享受的氛围中,去理解历史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北京法源寺》使我真正感到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物心路的真实轨迹。
读李敖《北京法源寺》 我的视线在空中与作者相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