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都努力记点啥简友们怎么看热播剧《都挺好》

《都挺好》:父母和子女之间,究竟哪一个更自私?

2019-03-09  本文已影响42人  三余小堂

当我们一直在批判国内家庭剧总是停留在正室撕小三、婆媳吵架、过年回谁家、小孩报哪个特长班……这些细枝末节家长里短的狗血脑残剧情时,一部由姚晨、倪大红、郭京飞主演的家庭剧《都挺好》开播了。

都挺好

这部由正午阳光出品的良心剧,聚焦当下原生家庭:啃老妈宝男、80、90养老问题、重男轻女、亲情缺失下的相处问题等痛点,讽刺又暖心。高学历却无能的长子,啃老的次子,被无视和压榨的小女儿,还有强势的母亲和鸡贼的父亲。一家子看起来都挺好,但其实过得都不好,每一集都那么辛辣,扎心,总觉得看完想说点什么。

1、啃老问题

《都挺好》这部剧中,最不受观众待见的就是郭京飞饰演的二儿子苏明成。他肆无忌惮的欺负妹妹,只会嘴上抹了蜜糖一样地讨好母亲。因为他知道家里是母亲当家作主,父亲不过只是个称呼,所以,在母亲做饭时他假意殷勤地说要帮忙,而父亲让他摘菜时却爱理不理。

这个集母亲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儿子,从小就是有求必应。考大学没过分数线,家里花钱帮他上二本;没本事找不到工作,家里花钱帮他找关系;自己没钱买不了车和房子,为了要迎娶一个有钱的媳妇,家里即便卖房子也要供着他的需求来。这个典型妈宝男甚至30多岁了还没有积蓄每月需要靠父母的退休金接济。

这种无条件的满足,让他觉得一切理所当然。一个天天看着父母怎么做人做事的孩子,是父母给了他这份理所当然让他从一开始也没把妹妹当自己人看待,让他与父母一样认为给妹妹吃饱穿暖已经足够,若她还欲求不满又吵又闹那就是白眼狼,不懂得知恩图报。

苏明成把妹妹的倔强、叛逆、抗争看成不可理喻。他欺负妹妹,一边享用妹妹的金钱,还一边看不起妹妹的钱。

苏明成每次提到自己这个妹妹时,三句离不开“钱”这个字。苏明玉第一次见他老婆时态度不好,他形容为“不就有几个臭钱吗”。

不就有几个臭钱吗?

和大哥同桌吃饭提起明玉时,说她“挣钱了呗,牛啊”。

挣钱了呗,牛啊

在葬礼上说明玉没资格参加时,说的也是“你出点臭钱能怎么着”。

你出点臭钱能怎么着

听这个口气,像是一个视金钱如粪土一样的高洁人士。然而,既然看不上这个“钱”字,为什么总是向父母借钱?为什么生活里充斥着奢侈品和名牌?为什么要借钱买好车?看到苏明成老婆说的话就知道,他如此宠爱自己的妻子,除了感情好之外,与钱也脱不开干系。

典型的心口不一。

而且让他对于自己的“啃老”举动,有一套完全自洽的逻辑。

第一,他觉得这是“能力原则”:我凭我的本事讨人喜欢。他不从“公平”角度来考虑母亲是否应该同等份额喜欢每一个孩子,他从“能力”角度觉得“我被喜欢是因为我值得”。

第二,苏明成认为自己的付出成本也很高,哥哥远在国外、妹妹冷成僵局,家中只有自己在时刻尽孝道。苏母将家中资源无条件倾斜给他,大儿媳妇生孩子不去,小儿媳妇要啥给啥,这也同样是巨大的区别化对待。但从苏明成视角来看,这是一个反向的故事:不是妈多偏疼我们,而是只有我们常常回去陪爹妈。

陪伴照顾

第三,苏明成试图把事情往“家家是笔糊涂账”的方向搅和。在老爹甩出账本、妻子没脸见人之后,苏明成的求生欲依旧很旺盛,战斗欲依旧很饱满。他梗着脖子撕亲人:谁家不是一笔糊涂账,能算清楚吗?那我们回去还总给爸妈带东西呢。确实,陪伴、心血、时间等等很多因素,都不能完全量化成金钱标准予以衡量,现实中也的确存在“家家都是比糊涂账”的情况。于是,苏明成又为他死不肯承认的“啃老”,找到了一个新的辩护理由。

2、自私自利

整个《都挺好》的故事,是以高鑫饰演的苏明哲出场来做开篇的。这个大儿子是我们平日里听说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学习优异,考上清华大学,又去了世界名校斯坦福读硕士,毕业后还在美国娶妻生子,堪称人生赢家。在剧中,他总是以长子自居要求弟弟妹妹服从他的安排,常常责备弟弟妹妹照顾父母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同时不顾自己妻子孩子,不顾客观条件,不顾经济状况,也要满足父亲到美国养老的要求。

其实,作为长子的他,坐享了二十多年的家庭资源倾斜,不仅清华毕业两年在家没出去工作,而且去斯坦福大学之后十年没回来过。他被培养得高分低能,从一些片段可以看出他工作能力不强,拼命讨好领导以求不被裁员。听闻母亲过世之后,妻子提醒他裁员和房贷等问题时,他也自夸与老板关系不错所以不会被炒鱿鱼,可见对自我的认识也并不全面。工作十年还遭到开除,也确实没什么过人之处。

除了工作粗糙,连处理家庭关系上苏明哲也是毫无重点,没有主见,性格过软。例如他多次提到自己的母亲做得不对,但却只会抛出问题而不解决。知道自己的弟弟刻薄妹妹,但却只是不痛不痒地说几句漂亮的话而已,根本谈不上协调可言。还有后来给妻子讲述父母不来看宝宝的原因时,竟然真的说出自己妈妈不想照顾媳妇月子的话来,也体现出他的情商偏低。

苏明哲匆忙准备赶飞机回国的路上向妻子抱怨,说母亲离世时弟弟苏明成和妹妹苏明玉都不在身边,他感到非常失望。

对他人失望

这个细节真让人玩味,人总是下意识的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苏明哲自己远在海外,论到日常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都不如陪在父母身边的弟妹们,可是却觉得自己的缺席是“情有可原”而别人就必须“责无旁贷”。

这种只站在自己角度考虑问题的现象将贯穿全剧。

这样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思考问题的出发点都是自己。在妹妹明玉向其请教学习问题时极其不耐烦的推辞,却在父母保证送他去斯坦福读书时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状元学习笔记送给明玉,明明清华毕业都在家蹲两年了,想来这6年时间里他宁愿让自己的笔记吃灰,也不愿意给予亲妹妹一点帮助。

出国后杳无音讯,整整十年没有见过妹妹,唯一一次邀请妈妈来美国玩,竟然是想让她来伺候媳妇做月子。身为长子,他自己并没有抚育弟弟妹妹,甚至没有给爸妈家里补贴过家用。

他为了维护自己成功者的面子,轻易答应了父亲赴美养老的要求。明明已经丢掉了工作,这样的苦衷无论是讲给父亲听、还是告诉兄妹,都是“为什么不能接父亲来美国”的绝对合理原因,完全可以被理解。但他死死维护着面子、打死也不肯讲,只是非常含混给了一个谁都不能满足的答案“我这边有情况”,妻子表示你不好开口我来说、同样也被他夺下手机。

为了他的“面子”,夫妻两忙着吵架、疏忽了对女儿的看管照顾,小朋友自己跑上楼摔进医院。

小女儿

未来的长期隐忧,是透支式养老、入不敷出型尽孝,从这个小家庭中攫取养分供养“大家庭”,会吞噬掉苏明哲几岁小女儿的有限资源。

宝宝受伤

换句话说,当年苏小妹明玉的资源,被母亲剥夺给了家中大哥二哥;新一代苏小妹:苏明哲的女儿,未来的资源眼看又要被父亲剥夺给复杂的面子问题

所以苏明哲老婆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一家三代人,等于所有人都活不下去!

3、重男轻女

生孩子的目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不清楚,我想苏母也不清楚。在明明有两个儿子的情况下,苏母还是生下了三女苏明玉。在极度重男轻女的苏母手下,苏明玉被当成韭菜一样在家里养大,穿哥哥的旧衣服,随手打发点残羹剩饭还得当童工做劳力,养到十六岁考上清华,却被要求上个免费还包分配的师范大学,好早点读完往家拿钱。

有不公的地方,就有怨愤。而苏家是怎么解释苏明玉的怨愤呢?是她不识好歹,是她脾气不好。

她打小脾气就爵

没有人意识到,这不是脾气倔不倔的问题,也没有人明白她正在遭受伤害。饭桌上明玉终于爆发了,她质问母亲:我让你生我了吗?我让你养我了吗?你把我生下来就要负责,不是光图快活。

养我

她得到的回答,依然是那句经典到不能再经典的“父母台词”:我们把你养这么大,我们有罪了是不是?!”

父母无罪

整部剧里,苏母的经典语录包括但不限于:还委屈你啦?让你干点活怎么了?给你养这么大,我们有罪了是不是?你要有能耐,你就走啊,不用回来!这是我家,我的房子,不愿意待滚出去。

面对这些,任何子女能做的只有沉默和离开。

苏明玉虽然与家里彻底闹翻,离家出走,自力更生。但原生家庭之罪一直背负在她的身上,那些来自家庭的伤害,狰狞地影响了她的一生。自小不受待见让苏明玉形成了边缘化的人格。她极度自律刻苦,拼了命地往上爬,只想让别人能看得起。但同时,她像是一个极度理性的工作机器,理性到不近人情。除了对老板的忠诚,几乎不会对任何人产生依赖和感情。她身居高位,住着高档公寓,但每天晚上都是独自面对冰冷的衣柜,夜夜失眠。

她对原生家庭有怨愤,却无法割舍。母亲去世,是她第一时间赶到处理后事,办葬礼、买墓地都是她出的钱,就算是因为和明成吵架没有参加葬礼,她也会一个人跑到母亲坟前上一束花:

上花

在车里的那段戏,明玉狠劲地把胳膊上的孝箍往下撕,却死活撕不下来。就像是她对母亲的感情:想往死了恨她,但偏偏绕不过一世母女的瓜葛,她想逃离这个宿命,却逃不开。

扯不掉逃不开

4、养老问题

由于母亲离世,苏父成了孤家寡人,开始倚老卖老,装傻卖惨,找各种理由不住老房子、不住二儿子家、不住女儿家。以此让美国的长子苏明哲,于心不忍接他到美国一起住。

可见,父亲窝囊懦弱只是表象,实际他十分精明并且虚荣势利,一心只想跟着大儿子去美国生活子,完全不考虑儿子家庭和经济压力。由老戏骨倪大红老师饰演的苏大强,大概是史上最强变色龙、最高阶“伪装者”,妻子在世和不在世的时候,他的变现有了三千六百度的巨大变化。

妻子在的时候,他是大气都不敢喘的“怂汉子”,指东不敢打西、指左不敢往右;由于完全没有话语权,所以也无从提出任何要求。但妻子一走,他就进入了疯狂反弹阶段。由于物质上相当拮据,苏大强沉默的反抗方式是“记账”,即使不得不出钱,那账也记得门儿清,什么糖葫芦、香橡皮都记,也没谁了。花在明玉身上的钱,一本小本子居然只用了一半左右。所谓的“女儿富养”,恐怕只是出现在网络讨论里的少数,老百姓家,被富养的多数还是男孩。苏父的账本,记载了他日日夜夜的咬牙。积压的不满越深重、时间越长,爆发出的反弹效应越惊人。

女儿看不惯他穿的旧衣服,带他去商场购物,他是“有今天没明天”一样的买法:女儿脚疼实在走不动了,老爹依旧要买买买。回家试穿玩新的之后,直接把旧的扔到亡妻照片前。

扔衣服

对经济条件宽裕的女儿是这样,对“不那么太有钱”的小儿子也这样,一件四千六的大衣,对小两口来说相当贵,老头子就是想要。特别不心疼花孩子的钱。

苏大强的第二层诉求,是精神层面的扬眉吐气,终于轮到你们把C位还给我。

剧中苏大强当年因为生老三被“贬”到图书馆,事业上多年没有成就,在家被老婆压制、想必在工作中也同样被同事压制,大半生都只能四处唯唯诺诺扮演“从属性配角”。

然后他又不是安贫乐道、毫不计较的“奉献型人格”,一旦有机会,那些年被辜负的风光,他都要连本带利讨回来。

穿着约等于让孩子“强买”意味的昂贵衣服,吃着精致昂贵的临别宴,掷地有声对老同事们喊:我的儿女特别有出息、又特别孝顺我,我要去美国享福了哈哈哈!每一句的画外音都是“哈哈哈我要气死你们”!

享福

与其说这是一个糟老头过分的虚荣心在燃烧,不如说是一个大半生都在命运面前交付理想、交付愿望的郁郁不得志的人,终于发出的怒吼和反击。

苏大强的第三层诉求,则是要挟式的无理取闹,以自暴自弃的话术来破解面子式孝敬。

虽然苏大强和苏明玉祭出“终极杀器”账单之后,良心有亏的儿媳妇丽丽,表现出了非常有羞耻心的三观,懂事识大体、比亲儿子更靠谱;但在此之前,对于老公公生活在家里,用洗手间、做饭、养狗、洗澡等诸多生活习惯上的琐事,朱丽都非常无法认同,老公郭京飞不能解决问题、朱丽一度气到跑回娘家。

在苏大强眼中,这是“嘴上孝敬、内心嫌弃”,丽丽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那让别人怎么看我们”,所以老头子打蛇打三寸,屁大点小事都上升到“孩子不孝顺、我滚”的高度。

你看,苏大强前后的“判若两人”表现中,既有合理的压抑太久反弹爆发,也有性格元素的断层式表达

养老问题,比养孩子还困难。孩子不能做你父母的主,也不知道他们要的是什么样的老年生活,明明有三个孩子,可养儿防老,真的实现了吗?

养儿防老

最后,回归主题:父母和子女之间,究竟哪一个更自私?

《都挺好》所有剧情的推进都在狠狠的撕破中国式家庭表面和和睦睦,都挺好的遮羞布,暴露出一个自私虚荣、矛盾丛生、无法调和的中国式家庭悲剧。

父母有错,错在默守封建思想,重男轻女,自私的一心想着养儿防老,而把女儿当赔钱货一样对待,让女儿多年隐忍委屈最终爆发成对父母、对哥哥的怨恨。

不过,这真的只是父母的错吗?

这种重男轻女思维难道不是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吗?甚至连教育、传媒、广告、亲朋好友们都会有意无意的表达着对女性的歧视。

所以又怎么能责怪个体被大环境洗脑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们大多数人都在独善其身的层面挣扎着,我们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残酷的大环境下,逼迫着所有人进退维谷,

在夜深人静之时,我们只能舔着自己的伤口,哪里还有余力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要挣脱社会传统、儒家思想、原生家庭和个人恩怨的钳制实在太艰难,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已经或多或少的刻上了时代的烙印,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电视中上演的悲剧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式家庭的悲剧。

都挺好

《都挺好》非常敏锐的把生活中不断压迫着人们的琐碎细节全部表现了出来,不但没让观众觉得鸡毛蒜皮,反而像面镜子一样,让观众们都看到了些许自己的影子。让我们看到,与其不厌其烦的在外人面前精心维持着母慈子孝、孩子事业有成、媳妇勤劳贤惠、家庭美满幸福的表象,不如正视家庭矛盾,彼此突破固有思维和刻板成见,让家庭悲剧获得调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