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早就不这样做老师了
——《老师·好》观后
今晚学校组织教职工去看新片《老师·好》(尚不知片名中的间隔号有何玄机),抱着真诚受教的态度,我早早来到影院,坐到第一排。观影过程中我一度心情紧张,担心师生之间会爆发什么严重的冲突。看完影片,我的主要感想是:这位八十年代的优秀教师身上固然有大爱,然而,时代的变迁使得这位老师的不少做法已经很难行得通了。今天的家长,如果把正处叛逆期的孩子放到他的班上,恐怕心里不会踏实;今天的教师,如果还这样对待学生,恐怕会时时面临师生冲突的风险、被投诉的风险。而实际上,作为教师,今天的我们早就不这样当老师了。
影片表现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高中校园生活,师生各有鲜明的个性,冲突中也不乏脉脉温情。但是老实说,在这部反映当时的教育现状的片子中,“教育”的因子却比较稀缺,我们从中很难看到春风化雨,看到对人的尊重、对知识本身的向往、对青少年成长的促进。
作为班主任,苗宛秋老师的工作方式可谓简单粗暴。开学第一天,他出其不意给全班学生来了个集体下马威:收缴口红、香烟、武侠小说等一切自己认为不利于学习的物件,在此过程中,为了抓现行,甚至用手绢去擦女生嘴唇,让学生朗读《鹿鼎记》中描写韦小宝逛妓院的段落;让“违纪”学生一律站壁角;让迟到学生反复在门口喊报告。后来,好像是从矿山中学挖来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安静,苗老师把对这位优生的偏爱摆在额头:安静初到班级,苗老师就逼让王海腾出好座位给她,又非要指定她当班长。而内向胆小的安静,除了成绩好,似乎并未显示出任何管理班级的兴趣与能力。何况,根据我们的经验,老师在班集体中孤立一个好学生的最好方法就是公开表达对他的偏爱。
作为语文老师,苗老师在课堂上讲了社科文阅读的应试技巧,在他自家的所谓“补习班”上讲了文言文阅读技巧。有限的教学片段仅仅展示了纯粹的“应试风”,看不出他有什么足以令学生与我等观众折服的才学。
作为教师,苗老师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总是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当洛小乙受挫之后又去“混社会”时没有放弃他,而是坚持把他拉回正轨。但是,他不是也曾毫无根据地怀疑自己的自行车是洛小乙捣坏的吗?当洛小乙送自己女儿冰棍时他不是呵斥女儿马上丢了吗?他以近乎固化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这不但是教育的大忌,而且也是一切人际交往的雷区。他确实关心学生的前途,不过这种关心更多地局限在希望学生考上名校,被人“瞧得起”。备考期间,不能跳健美操,因为耽误复习时间……他关心的是应试的绩效而非真正的教育。
苗老师遭人诬告开培训班赚钱(实际上他补课没收费),因此被停职在家。作为成年人,他完全有自证清白的选择吧,但苗老师就是按兵不动,以至于他的得意门生安静只好挺身而出,勇闯县政府,才为他讨来宝贵的清白;令人痛心的是,好学生安静也因此在归途中遭遇车祸,从此只能与轮椅为伴,一生的命运由此改变……
一位德国哲学家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灵魂的唤醒需要艺术。
老实说,从这位爱心爆棚但不讲教育艺术的昔日教书匠身上,我们更多的是学到今天不能怎样当老师。
当然,这位老师是特殊年代的人物。我本人1987年高中毕业,高中时期正好与影片所反映的年代相当。我知道,那个年代虽然不乏苗老师这样“负责任”的老师,但也有另一类好老师。我想起一件对我而言非常重大的事情:在那一年的五月,高考前两个月,我终于攒够了六块零五分钱,激动地跑到县城新华书店买了一套向往已久的《红楼梦》,而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默许我一边备考复习一边看红楼,而没有强行收缴我的书。事实证明,这样的“不专心”也并未影响我的备考成绩。对一个高三学生看似不合理的备考规划,我的老师保持了足够的包容与尊重,而不是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粗暴干涉,对此我至今仍心怀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