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那些事

那个打人的家属,原来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

2018-06-20  本文已影响6人  那时那刻

又是一个星期一,又是一天忙碌的开始,刚刚进行完晨会交接的病房此刻更加热闹了起来,医生们带领着实习进修的学生忙着查房,护士则准备着给病人加药输液,而那些途径护士站来来往往的家属,还有那些驻足护士站周围或商讨病情、或闲聊,然后无论护士怎样磨破嘴皮都不肯离开的家属,更加衬托了这个周一对于这个重病人云集的科室如法炮制的忙碌。

就是在这样的有序繁忙中,我们迎来了今天的第一个急诊病人。

此病人是一位年近七十的男性患者,因车祸外伤导致脑部硬膜外血肿而住院。由于病人受伤时间短,医生判断极有可能在之后几天时间里出现出血增多的现象,需要护士接下来的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处理,才不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医生把病人安排在了本科具备最佳条件的监护病房。

监护病房只需要一人陪护,一同来的大多数家属们被挡在了监护病房的门外。他们焦急的不安的等待着医生把病人一切安置妥当后的沟通与谈话。在这之前,他们能做的就只有在一遍遍的祈祷中,愿病人能够平安度过危险期。

家属中,情绪波动最大的是病人的女儿,当监护室的门关上的一刹那,她就不由自主的瘫坐在了门口的地上,嘴里不停的重复自语着:刚才还好好的一个人,怎么瞬间就脑出血了呢?站在她旁边的年轻女孩也被她的情绪感染,留着泪把她从地上拖了起来,走向护士站的对面。

而此时,这个女孩怎么都不会想到,接下来迎接她的会结结实实的一记耳光,因为她是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是她开车快速行驶在热闹的集市,才导致病人被撞,她是切切实实的肇事方。

当那一记耳光响亮的落在肇事女孩脸上的时候,周围所有在场的人员都惊呆了。这突如其来瞬间变化的场景,让在护士站工作的我们不自主的为肇事女孩捏了一把汗,同时也对她充满了深深的同情。

深究双方矛盾激化升级的原因是因为肇事女孩的一句话,在她们双方你一言我一语各自站在彼此立场紧凑的争辩中,肇事女孩脱口而出了一句不合时宜,对受害家属来说难以接受的话:不就是撞了一下吗?就是这句话,瞬间激怒了病人女儿,才使病人的女儿狠狠的给了她一记耳光。

情商有时候比智商更重要。其实,事情发生以后,肇事女孩及家人还是采取了积极应对的。这从监护病房门口肇事女孩不由自主流下的眼泪及对病人女儿的关心中可以看得出。

在受害家属需要安慰,需要对方用温情的话语平复大家情绪的时候,肇事女孩的一句话无疑是给受害家属的心上插上了一把尖刀,使他们本来就心疼的内心更加的雪上加霜,成为激怒受害家属爆发的导火索。

双方的争吵是在我们及双方其他家属的劝解下终于停息了下来的。看着手脚麻利声音洪亮的病人女儿,想着这次肇事女孩算是摊上大事了。

因为在医院,我们见多了这种因肇事双方站在彼此立场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而发生的无休止争吵,也了解人性在金钱面前的脆弱与不堪一击。那些曾经受到伤害的病人及家属有时候为了争取到利益的最大化,总是在警察调查时千方百计的有意夸大病情的严重程度,使出浑身解数想把病情的真实状态瞒天过海,为的就是能够得到后期足够多的赔偿。

曾经不止一次的见到过,明明言语清晰,回答正确的病人,在被询问做笔录时紧闭双眼,说话变的结结巴巴,甚至故作昏迷,一言不发。

曾经不止一次见到过,明明已经可以出院的病人,却要无限期的在医院住下去,而且还要求医生必须为其使用贵重的药物继续输液治疗,否则就要怀疑医生收了肇事方的好处,或者跟肇事方是一伙的。

这种畸形的心里长时间的存在于医院这样的环境中,颠覆着一拨拨刚进入社会进入临床的医务人员的三观,让你看到这个社会最真实的残酷,最世俗的无情。

可是,那些要求过度用药的病人及家属不知道,药物除了治病,还有一定的副作用。某些药物在起到治病作用的同时也在致病,它的代谢,它的长时间聚集无形中增加着相应脏器的负担,正在你看不到的远方一点点的侵蚀着你脏器的重要功能。

然而,任凭众多的药物会给身体带来许多的伤害,但在医疗环境如此恶劣的今天,在患者对医生的初衷充满怀疑的情况下,作为医生,谁又能一刀切的拒绝呢?

突然想到医生在某一医疗纠纷讨论会后的那句堵气式的无奈:现在的医疗模式,不再是以以病人为中心,而是以家属为中心。只有无条件的满足了家属的要求,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医疗矛盾及纠纷的发生。

这些堵气的话虽然过于偏激,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不管治疗过程你付出了怎样的艰苦努力,当结果违背家属意愿,达不到他们预期结果的时候,一切努力都成为了泡影。因为时光不会倒流,哪怕你使用的是经过多年积累自认为最优的方案,一旦结果出现,就不会再给你重新验证的机会。

这样的家属伴随着每一个医务人员的成长,生生不息,从未间断。

所以,当病人的女儿把一记耳光狠狠的甩在肇事女孩脸上的时候,我们凭着以往的经验及惯性思维,用自己狭隘的心胸为肇事女孩接下来将要出现的一系列无休止的战争深深的担忧。

然而,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我们渐渐的发现,事情的发展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那个动手打人的家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厉害。

医生办公室里,病人的妻子跟当初打人的女儿与管床护士详谈着病人的情况,从她们的谈话中我们得知,病人是一位特别善良并乐于助人的人,平时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谁家有了无法调和的困难,他都会跑去帮忙。长此以往,村里的人对他的印象就有了固定的模式,他的人缘在村中也是有口皆碑,提起来让人无不称赞的。

为了保持自己在众人心目中形象,也为了给同村肇事女孩家中减轻经济上的负担,刚从监护病房转出才两天的病人就要求回家休养。

病人一天天愈演愈烈的吵闹让陪护的家属无从应对,于是,就来求助管床护士,希望护士的劝解能够暂时打消病人执意出院的念头,等到病情允许,等到医生同意,再回家休养。

病人的妻子及当初打人的女儿说:我们知道大家挣钱都不容易,也从没有想讹人家钱的想法,只是现在病人脑部的血肿还没完全吸收,不间断的头痛还很明显,医生不允许回家,等过两天稍微好点儿,我们就出院。

几天之后,在医生的判断允许之下,这家人果然顺利出院。

莫泊桑说:生活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

是啊,当初看着情急之下对肇事女孩儿不依不饶的病人女儿,谁又会想到事情的发展会以这样的速度结束呢?

如果每一个不用自己掏钱治病的病人及病人家属,都能以"疾病"为中心,不干涉医生的判断,不左右医生的治疗方案,那这个社会会不会多一份和谐?充满是非的医院会不会多一分安宁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