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问题,往往表现出来的是孩子的问题,而孩子的问题反映的是以下几种问题
孩子问题,是孩子的问题(家庭中孩子是最弱的,“弱势控制”)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孩子的问题,是家庭的问题(是关系的问题)
孩子的问题,是成长的问题(心理成长必然伴随着挫折)
一个人的幸福,最好是年轻的时候遭到很多罪,越早越好
只有老年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处理孩子的问题,最终要落在那个问题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个咨询师的水平不在处理什么,而是界定“人”的问题在哪一个层次
一、假如是孩子的问题:比如就是孩子成绩不好、上网成瘾,不上学,孩子也认识到是自己的问题。
1、成绩不是心理问题,是具体问题;2、关注的是学习的兴趣,把学习转换成兴趣,即具体化;3、家长和孩子关注不好的部分,咨询师关注好的方面;4、提高好的,关注好的;5、马太效应:高出填土、地处填坑;马太效应最后变成“主动”;6、别关注模式,关注其好的经验,看到其优势所在;7、纠正劣势—医学方式,发挥优势---心理方式8、孩子的问题,要关注发挥其优势,家庭作业做到:关注闪光点、差异点、动情点8、闪光点:今天完成了什么?差异点:今天和昨天不一样的地方?动情点:今天哪一点感动了我、自己?9、去记录的前提是观察,观察是走心,心中有什么才会看到什么;10、孩子的问题仍然存在,但你的关注点在改变,通过文字,记录内心的世界,看到了什么,心中就有什么11、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来自于观察12、在不关注问题时,问题才会松动和解决13、难在观察,难在行动上;往往是家长内心的焦虑,不相信世界是通过观察来改变的;14、相信孩子的问题可以通过观察来改变的;15、看到一个差异,说明是一个“活人”,你的心是“活的”16、以上遵循的原理,这是前提:世界是美好的(指向未来,我们的未来是美好的);人是可信赖的(安全感,指向过去);我是可爱的(当下,对自己的价值判断,自信心)。
二、假如父母来咨询
父母成为求助者,如何认知他的孩子
1、处理原则(成绩不好):1.1、一个问题能用生理解释就别用心理来解释(你的孩子真的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优秀;或者你的孩子没有你期望的那么优秀;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不好);1.2、能用遗传解释就别用环境来解释;1.3、能用先天来解释就别用后天来解释
2关系的处理:是你三个的关系互动有问题?问题出现在哪里?出现在交流上(沟通、说服、吵架、冷战、谈判)
3、沟通是双向的,两个人都想听,以听为标准;说服是单向的,一个先听,一个想说;争吵是都不想听,都想说;冷战是连说都不想说,表现为肢体语言;谈判,没有感情,尽管还在说,家庭已经不是家了。
三、夫妻关系不良的影子,处理好夫妻关系,把家庭氛围搞起来,随着氛围好了,孩子也会改变
四、 “反思”,“ 天底下最好的家庭是爸爸爱妈妈,爸爸爱妈妈的家对孩子就是最好的家”,重新唤起夫妻关系。背后隐含的理论“三角的稳定性”。
1、解决不了问题的人,说明你是一个有问题的人,常常是你的偏执在起作用----可操作是为了缓解其焦虑;2、原则上不要去谈其原生家庭:生理上的父母和心理上的父母有时候是不一样的(伦理上的回家看看);3、心理咨询特别讲究“关系的单一化”,越单一越好—处理问题的策略;4、普罗克拉斯蒂之床,是人创造了理论,而不是用理论去套人;理论是创造出来的,用理论解释你的问题,让你的问题适应你的理论;5、举例:生活和生存能力的判断,强调了生活而忽视了其生存能力;6、学会察言、观察、会意:感受不到孩子的情绪,会意的能力很重要,意识比你的能力重要,比你的知识重要。
五、第六种技术:失眠的咨询
1、什么是症状?什么是问题?不同的流派,一定有不同的解释2、压力来自哪里?敏感的人(孩子是家庭压力的受害者);次敏感的人(“内疚”是为了控制孩子);不敏感的人(不断传递压力),在系统中,谁弱谁承受的压力最大3、精神心理的贡献来自于“弱势群体”,病人因病的方式在控制着你;4、一切心理问题来自于精神世界的荒芜;5、心理学的“try”,就有一半的成功,不敢试的背后,是不敢负责任,其安全感就被激活了;6、找到N-1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