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进阶指南成长励志生活家

你该,就会在我心里,不该,自然远在天边

2018-01-24  本文已影响25人  进化论evo

有种很有趣的说法,“其实女生都是龙,把山洞里囤满宝藏蹲在上面看着就好,不一定要使用。”

周围的人总有各种各样的偏好。比如我自己喜欢买杯子,在许多人看来,杯子够用就好,当我又带了一个杯子回家,经常被问,“你不是有了吗,为什么又买?”

哈哈,因为我开心啊。或者高中的时候经常逛学校周围的饰品店,看到喜欢的笔记本和笔,经过思想斗争后,还是忍不住买回去,即使不用摆在课桌上也高兴。

这种囤货是因为自己的喜好,但在某宝、某东的双十一、双十二的轰炸下,我们的购物欲望变得更加不理智,购入的杂物也越来越多。

于是,家里的物品就这样越积越多。这时候,你需要来个“断舍离”。

“断舍离”的概念是由山下英子(全世界唯一一个自称杂物管理咨询师)提出来的,她描述自己的工作内容是“帮助人们清理住所及内心的没用的破烂儿和垃圾,为在这些破烂儿中苦苦挣扎、烦恼不已的人们做咨询。”

所以,“断舍离”不只是一种寻常意义上的收纳术,还能顺便整理你的生活状态。或者说,其实它的重点就是为了整理好你的生活。

但先别急,我们先来看看怎么处理自己和物品的关系。

人最大的罪是不快活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到了换季的时候,总怀疑去年的现在是不是在裸奔,因为乱糟糟的衣柜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适合当季的衣物!

耐着性子边收拾衣柜边否定90%的衣服后,下一个动作就是直奔商场了。然后你的衣橱重新变得一团乱,甚至更乱。

这时收纳术是没有用的,因为在这个阶段之前,我们总会为冗余的物品心烦不已。过多的衣服、杂乱的陈设,一眼看过去,好像什么都有,但又什么都没用。

歌德曾说,“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而处在一个杂乱空间的我们又怎么可能快活,想要快活,就从物品那里夺回自己对空间的掌控权吧。

重新审视你和物品的关系

“断舍离”的收纳术和一般的收纳术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以自我为中心思考物品的价值,而不是仅仅以物品为中心进行整理了。当你要“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时,你需要思考的是你真的需要它吗?你是否仅仅因为打折买了件只会穿一次的衣服?你是不是仅仅因为虚荣买了自己消费水平外的奢侈品?

在买东西的时候反复思量,回归每件物品本质的功用。如果你决定让一件东西长久地留在你身边,无论它给你带来的是身体上的需要,还是心理上的满足,都应该是你真正需要的。

如果说入口是断的闸门,那么出口就是舍的闸门。你是否舍得丢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

高中的教科书要不要丢,这是一个问题。我们总觉得它们身上带着青春时期的回忆,丢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过去的背叛。不排除有些人确实非常需要这份回忆,但大多数人往往怀着诗意的心情留下,却在某天偶然发现它的时候,面对着一层灰的它皱起眉头。没错,其实你没那么多时间,对着旧书缅怀青春。

它就代表着一屋子你想丢又舍不得丢的破烂儿。是时候下狠心处理掉它们了。

“把这个东西送给用得上它的人吧,”“这东西就算留下来也没有任何人用得上它,”当你用这样的果断舍掉那些冗余的物品,循环往复,你会发现,你的家终于从“仓库”变成了“住所”。

人生也需要整理

“断舍离”和一般整理术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离”了。如果说前两项大多聚焦物品,那“离”就完全聚焦在你本身了。因为“断舍离”的精髓就是: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而“离”的定义就是:通过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内在空间。)

人总是对物品有一种拥有的错觉,这种错觉很容易便演变成执念。当你放了太多注意力在物品上,势必就无法更多地关注自己,最后本末倒置,反而带着焦虑的心情,做着不满意的工作,把安慰寄托在买买买上。

山下英子在书中讲的这个故事,很能反映出来物品和人生之间微妙的关系:

H小姐有一天拼了命地收拾厨房,她把那些非必需的不锈钢餐具全都处理掉了,可不知道为什么,它却舍不得扔掉那些便利店盒饭上附赠的塑料勺子。厨房的抽屉堆满了这种勺子,甚至连抽屉都快打不开了。问她为什么要留着这些勺子,她的理由是,“去野餐的时候用这些很方便”。可什么时候去野餐呢?野餐的时候用不锈钢餐具就不行吗?

不只是廉价餐具,有时我们毫不犹豫地扔掉好东西,但对廉价的东西却恋恋不舍,这其实映射出一种心理:廉价的东西就刚刚好,我用不惯那些高品质的东西,甚至有点畏惧。

从这个细节我们就能看到物品和人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试着整理物品、接纳物品,同时也在整理着我们的人生。

山下英子说,“尽情地享受和物品难能可贵的相遇,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当缘尽了,就潇洒地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