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夜读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如果用一把显微镜审视战争——《重新派遣》

2017-07-09  本文已影响8人  雨过湘南

去年华语导演李安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颇有话题性,主角是一位正在伊拉克服役的普通士兵,原本被人们遗忘在角落里的伊战又重回大众视野。当那场战争渐渐远去,人们不禁要问,伊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场战争真的是有必要的吗?亦或者说,谁该对这场战争负责。还有,参与过那场战争的士兵们现在过得怎样?自然,如若不是亲历过那场战争的人站出来讲述他们的故事,人们也只能雾里看花,留下一个似是而非的印象。

菲尔·克莱这部短篇小说集《重新派遣》并没有的全面细致的描述宏大的战争场面,他既不抨击战争的无意义,也不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而是聚焦参与这场战争的最普通的士兵们,就像手握一把显微镜,捕捉他们内心深处最细微的情感和感受。

作为前海军陆战队士兵,菲尔·克莱曾在伊拉克服役过,显然他也能接触到不同部门的士兵,这构成了他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即选材的多样性和素材的新颖度。主人公有殡葬部士兵,心理战士兵,随军牧师,外事官员,甚至财务后勤兵。这在其它一些描述战争的小说里是不多见的。素材虽然多种多样,但整本书紧扣主题,菲尔·克莱用这些素材呈现了战争永恒的问题。

菲尔·克莱笔下的人物并非所谓的战争英雄,他将所有的角色一概平等视之,他们都是参与这次战争里最普通的一员。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和普通的年轻人没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思考的、所需求的、所谈论的,也是普通人有的。他们渴望拥抱女人,希望顺利拿到助学金上大学等等。

“我不觉得战争使我变得比别人更优秀。它不过是日复一日重复上演的悲剧”。尽管如此,他们又常常身陷于自己的世界,认为“身为老兵的一个奇妙之处是你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至少对我而言。你冒着生命危险投身超越自身的使命。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

正因为此,书中的人物无不游离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外,像是独立存在一个空间,将他们与普通人的世界割裂开来。他们离开了危机四伏的战场,重新回到日常世界,但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却常常使他们感到不安。他们存在于此时此地,回想起的却是彼时彼地。这种割裂状态使得他们与世界格格不入。

在威尔明顿,你手下没有队伍,没有一个并肩作战的战友,甚至连武器也没有。你数次习惯性地摸枪又惊恐地发现它不在那儿。按道理说你很安全,你的戒备应该降到不设防的白色级别,但事实并非如此。

一方面,他们寄希望于人们理解他,他的经历,他的遭遇,希望能完全被日常世界所接纳。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和人们保持一种疏离的态度,即便面对自己最亲近的人亦是如此。这样一种状态使得他们遭遇了最残酷的战争之后,却面临更艰难的问题,即如何重回日常生活。因为说到底,生活不是非此即彼的事情,而是更为复杂的处境。

我总想起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同样有过战争经历,同样与世界格格不入。他的《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写一战,《丧钟为谁而鸣》写西班牙内战。

那么,一个世纪之后,菲尔·克莱笔下的战争和海明威笔下的战争有什么不同呢?

总的来说,我认为菲尔·克莱在文风没有承袭海明威,或者说文风与海明威不属于同一流派。

菲尔·克莱笔下的情绪更充沛,也更加深入人物的内心,菲尔·克莱通常花费许多笔墨来描述人物的内心,他的想法,他的心理活动。而这在海明威的小说里是看不到的。海明威的小说冷峻,硬派,他会细致地描述人物的动作、神态、说的话,但是不切入人物的内心,而是让读者来揣摩人物的状态。

可以举个例子比较两者的区别。

菲尔·克莱《重新派遣》

问题是,你的思绪总是无法连贯。你不会去想:噢,我做了A,接着是B,然后C,然后D。你试图想家,眼前却出现叛军虐囚室的场景。你看见柜子里的肢体残片和那个关在笼子里的智障。他叫起来像只鸡,脑袋已经萎缩到椰子大小。过了好一会儿你才想起医生曾解释说,那帮人往他脑袋里灌了水银。想想似乎也讲不通。

海明威《异乡人》

他去另一间诊室接受光疗和按摩了。后来,我听见他请求医生让他用电话,然后就关上了门。他再次回到房间时,我在另一个器械上坐着。他身披斗篷,头戴帽子,直接朝我坐的器械走来,把胳膊搭在我的肩上。

“实在对不起,”他说,用那只好手拍了拍我的肩膀,“我不该那么粗鲁。我妻子刚去世。请务必原谅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