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原创谈古论今

《大学古本傍释》选读(中)

2023-05-10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德乐

第四条:

格物如格君之格,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孟子曰:“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格物之格,同此格。格,正也。物,事也。格物,就是在具体的事情上使不正之“放心”回归本心之正。

    第五条: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其本则在修身。知修身为本,斯谓知本,斯谓知之至。然非实能修其身者,未可谓之知修身也。修身惟在诚意,故特揭诚意,示人以修身之要。

朱熹提出大学治学功夫有八目,王阳明认为关键在修身。懂得修身为本,才是知本,才是知之至。如果不能在日常行为上切实修身,就不能算懂得修身。

修身的关键在于诚意,故《大学》下文开始谈诚意,向人们解释修身的要旨。

第六条: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诚意只是慎独工夫,在格物上用,犹《中庸》之“戒惧”也。

诚意其实关键在慎独上下功夫,运用于格物,就是《中庸》所谓的“戒惧”:“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人人具备良知,知道自己做了好事还是坏事,因此在别人的眼皮底下,一般不会干坏事,关键是没有人注视的情况下,能不能知行合一。

第七条: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大学》)

君子小人之分,只是能诚意与不能诚意。

君子能慎独,本质上是能诚意;小人不能慎独,本质是是不能诚意。

第八条: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此犹《中庸》之“莫见莫显”。

《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为恶再隐蔽,于再小的事情上为恶,都会暴露出来。

第九条: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大学》)

言此未足为严,以见独之严也。

在别人的监督下,不敢做坏事,看上去很严厉,比起慎独来,又算什么呢?真正难的是,一个人的时候不做坏事。

这句话,以前都理解错了。一个人的言行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家都会对善恶作出评判,能不敬畏戒惧吗?!换言之,一个人如果内心不诚,掩盖是没有用的,不会有好结果。这样理解,诚意还是被动的,不符合诚意的内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