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来的力量
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案竟然是一样的,而且都很简单,那就是写下来。比如以下场景。
“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怎么办?”:“写下来!”
“经常分心走神不专注怎么办?”“写下来!”
“行动力不强总是拖延怎么办?”“写下来!”
“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怎么办?”“写下来!”
“想问题很肤浅没深度怎么办?”“写下来!”
这样的对话很多,不过当我只是简单地抛出“写下来”这个结论但并没有说明原因时,你肯定觉得这只是我个人的经验之谈,不足为信。事实上,“写下来”背后有丰富的科学原理支撑,如果你能从根源上了解这一方法,或许就会发自内心地实践运用,从而快速摆脱困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写下来”会有“包治百病”般的神奇魔力。
自己无法消化情绪的时候,她就用笔一条条写下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下自己到底在难过什么。当把真实想法一条条写下来并想清楚之后,就没有那么难过了
为什么“写下来”会有这样神奇的作用呢?因为当情绪产生时,理性便会退居第二位。我们都知道,人类情绪脑的力量比理智脑要强大得多,所以情绪在大脑中处理的优先级远高于理性思维,但情绪脑在智能上又远远落后于理智脑,它只能将遇到的事情粗糙地分为“有利的”和“有害的”,所以情绪一旦极端化,它就会在模糊的“有害端”反刍那些负面事件,也就是我们说的陷在情绪里走不出来。
但是,书写自己当前面临的负面事件,就可以调动更多的理性资源帮助我们整理思路,使处理情绪思维的优先级暂居其后,同时,书写这一行为可以激活大脑皮层的语言区和书写区,使我们对当前遇到的负面事件有一个更为具体和清晰的认识,所以书写可以让负面情绪得到一定的缓冲,使人慢慢地恢复理智或理性。
我在平时的每日反思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因为无论当天遇到什么难过的事,我都会把它们写下来复盘,所以即使没人帮助,我也能疏导情绪,而且往往还能从负面事件中产生积极的视角和看法。
《开放心胸》的作者杰米·彭尼贝克通过幸福实验也发现,运用书写来表达自己情绪的人更加健康。因此,他同样建议:一旦你的生活出现了问题,就拿出笔和纸把事件的经过、自己的感受、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五一十地写下来。过程中不用修改,不用检查,更不用管语法或句式对不对,只要放手去写就好了。
同时他还强调,写下之后一定要回答自己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这个事件为什么会发生?
二是我能从中汲取什么教训?
书写的意义不只是宣泄怒气,更在于找出意义,所以表达即消融,表达即清醒。无论你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如果想更好地解决问题,那就拿出笔纸或键盘来疗愈自己吧。
“写下来”是专注的聚焦器
其实就算没有极端情绪的影响,我们也未必总能够集中注意力去做重要的事。随便回顾一下生活中的片段就会发现,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杂念丛生,心中翻腾着各种欲望、担忧、顾虑或焦虑。
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通过调查发现:普通人脑海里每天会闪过1.2万至6万个念头,其中80%的念头是消极的,95%的念头与前一天完全相同。[1]
可见分心走神是我们的常态,而且人有负面偏好,会不自觉地把注意力放到那些“坏事”上,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天然地陷入分心走神状态,很难进入心流状态。那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专注呢?
写下来。无论在什么场景中,如果你无法静下心来做事,那就坐下来写下你心中的念头,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连续写上5分钟,你就能集中注意力了。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有杂念闪现,也没关系,把它们写在边上的本子上,哪怕只用一句话描述也可以,因为这样做可以启动元认知,清空我们的“工作记忆”。
所谓“工作记忆”,就是我们所有可用的脑力资源。它非常有限,大概只有7个单位,也就是说,每个人脑中大概只有7个脑力小球可以帮助自己进行思维活动。而那些烦恼、顾虑、担忧等无用的念头会轮流占用这些资源,就像一台电脑在后台运行了很多程序。所以要想让大脑集中精力、火力全开,就得想办法结束这些无用的进程,而结束进程通常只有两个办法:
一是在现实世界中完成它,让事情闭合;
二是在虚拟世界中审视它,让进程结束。
显然,很多念头是无法在现实世界中立即完成的,所以“写下来”就成了在虚拟世界中打消它们的不二之选,因为它可以帮我们开启元认知,审视这些念头存在的理由和必要性。只要把可信的理由“说”给它们听,它们就能接收信息,认识到自己没有存在的必要,从而主动释放进程,退出工作记忆。而工作记忆一旦被清空,人的精神熵就会迅速降低,于是就具备了进入极度专注状态的条件。
这也是人们常说“先整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原因。
文/周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