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十九:“与”

2023-12-09  本文已影响0人  认真说话

(一)用作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 等。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司马迁《鸿门宴》)(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蒲松龄《促织》)(3)微斯人,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 . 给,替。

(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司马迁《陈涉世家》)(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1)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苏洵《六国论》)

(二)用作连词,和,跟,同。

(1)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2)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用作动词

1.给予,授予。

(1)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2)则与一生彘肩。(司马迁《鸿门宴》)

2.结交,亲附。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贾谊《过秦论》)(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苏洵《六国论》)

3.对付。

(1)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1)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1)吾与点也。(《论语·季氏》)(2)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

1.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

(1)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3)然则废衅钟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