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伙伴在QQ上抓狂——《新礼》二十四篇之一
熟悉团长的枪手们可能都会对团长的QQ签名印象深刻:
——“在吗?”
——“不在!”
短短四个字,道尽了QQ对话中聊不完的辛酸。不知有多少人曾被一句突如其来的“在吗”骚扰,又有多少人用一句“在吗”去骚扰别人。
大多数枪手们或许还没有产生这样的意识,在这个每天都有新思维、新事物产生的时代,好像还没有一套成型的礼仪来规范,人们应该如何在QQ等即时聊天工具上与人沟通,因此每时每刻都会在阴差阳错中上演相爱相杀的惨剧。
试想,你打开QQ,看到半小时前有人呼叫“在吗”,回复一个“在的”,然后等待对方的正文。又过了半小时,对方头像一亮,又发来轻飘飘的一行字,“不好意思,刚刚才看到,请问现在还在吗”。此时你正在忙别的,又过了半小时才看到这句欠揍的文字。是不是很想拿刀抵着对方的脖子,大吼一声:“有话就说,装什么懂礼貌啊?!”
这也是团长有感而发,想粗订一套《新礼》来适应21世纪言行举止的缘由。
古代,儒家的《礼记》典籍对人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包括言行、饮食、服饰、问对、祭祀等等内容进行了记载和约束。这套规范在前秦时代出现,又在儒家的刻意维持下千年不坠,乃至现代生活的某些细节中仍有古风遗存。从积极的方面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尤其是集体、团队活动,如果不遵照一定的沟通规则,不讲究方法,就会引发很大的麻烦。这种规则和方法,古人用一个“礼”字来概括。
在QQ聊天中询问“在吗”,乍一看的确是很“讲礼貌”的行为。若对方回复“在”,便可以继续讲解下文,若对方暂时忙碌,便稍后再行沟通。团长没有具体考证过,以“在吗”为起始句的对话风格是怎么形成的,不过想来应该出现在上世纪OICQ(QQ的前身软件)时代。
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上网聊天还是一种时髦(因为麻烦,所以倍感时髦),普通人一般只能花高价在网吧聊天。好友长期不在线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聊天之前会先询问“在不在”,省的浪费感情与时间。
转眼间,20年过去了,QQ已经从一个单纯的情感聊天场所变成了大多数人工作离不开的效率工具。人们在QQ(微信)上交办工作、对接进度、分享经验、传递文件,正常人几乎天天登录,这时候再沿用20年前的礼节,询问“在吗”,就显得非常迂腐且低效,被对方狂降好感度也就理所当然。不信,各位关注团长的枪手们可以翻开自己的QQ聊天记录,感受一下工作中用或者不用“在吗”开头的对话之间那一丝丝微妙的情绪差别。
在此,团长特别为枪手们准备了几套开启对话的模板,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活学活用,提升工作效率。
一、与上级聊天
“王总,关于XX项目的检查结果现在已经汇总完毕,请您过目。一、XXXXX;二、XXXXX;三、XXXXX。XX局刘处长对此次结果也很关注,特意要求我们将材料抄送给他。王总您若有补充意见,我会调整后再发出。”
套路:
1.尊敬的称呼
2.事项内容
3.背景交代(以及需要上级领导做什么)
二、与同事聊天
“老张,王总要求周三下班前拿到XX项目的检查报告,麻烦你今天下班前把XX、XX、XX等数据报给我。谢谢啦!”
套路:
1.友善的称呼
2.背景交代
3.事项要求(使用请求帮忙的语气)
*包括内容与时限。时限应表达具体,如1小时内、周二10点前、周三下班前等,尽量避免“尽快”等词汇。若很紧急,建议还要进行电话通知。
4.表达感谢
三、与下属聊天
“小孙,关于XX项目的检查,请将结果整理汇总,周三下班前发送给我。辛苦了!”
套路:
1.亲切的称呼
2.事项要求
*包括内容与时限。时限应表达具体,如1小时内、周二10点前、周三下班前等,尽量避免“尽快”等词汇。若很紧急,建议还要进行电话联系。
3.表达感谢
四、与外单位人员初次聊天(聊熟以后便可回到上面3个套路)
“刘处长您好,我是XX公司孙XX(小孙),由我和您对接XX项目的检查事项。您之前要求的检查报告我已发到您的邮箱,请收悉。如果还有下一步工作需要我们配合的,您都可以和我联系。^_^”
套路:
1.尊敬的称呼
2.自我介绍
3.工作对接/推进/落实情况说明
4.俏皮的表情(慎用)
五、收到信息后要及时反馈自己“已经收悉”,如回复“收到”。
团长还要特别提醒,以上礼节的适用范围仅限于工作事宜。家庭成员、亲戚朋友之间,该怎么聊还是怎么聊,该怎么浪还是怎么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