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胜地,能人如林——冯骥才《俗世奇人》|2019读#23
在《这些人,那些事》读完后,这本《俗世奇人》成了我新的地铁 “通勤读物”。
天凉好个秋——吴念真《这些人,那些事》|2019读#22
《俗世奇人》篇幅更短,半文半白,很有“民国味”。故事精妙,不过少了些现代味,显得不那么“有趣”了。
简介
这本《俗世奇人》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
书中人物和故事市井万象,既俗且奇,简快鲜活。
短评
《俗世奇人》篇幅不大,每个故事也就一两页的长度,精简有趣,犹如说书人口中的一段风月,既俗又雅,妙趣横生。
这本书推荐大家在碎片时间阅读,比刷微博刷知乎刷豆瓣有意思多了。
冯骥才,男,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和教授。
冯骥才是我们语文课本的常客了,比如《挑山工》,《珍珠鸟》等。据说这本《俗世奇人》也新入选了好几篇课文。
2018年,《俗世奇人》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2008年出版的《俗世奇人》由18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2015年作者又出版了《俗世奇人·贰》,也收录了十八篇短篇小说。201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这两本合集出版成《俗世奇人(足本)》。
我手上的纸质书是2008年出版的《俗世奇人》第一部分,其余章节在微信读书里继续阅读。
说个题外话,使用微信读书这款APP后,我手头的kindle基本处于吃灰状态了。
良心软件,强烈推荐。
我们可以给近当代的中国文学绘制一张文学地图。在这个地图中,有老舍的北京,张爱玲的上海……还有属于冯骥才和他的《俗世奇人》的天津卫。
天津卫是天津的别称,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筑城设卫,称“天津卫”。
冯骥才在这本书的后记里说道,这本《俗世奇人》将一个个人物写出来,各自成篇,互不相关,读起来又正好是天津本土的 “集体性格”。
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讲述的这些奇人奇事,不仅是天津本土的 “集体性格”,还充满了“津味”。
何为 “津味”,就是读这本书里的文字的时候,就像在说相声一样,故事性上富于诙谐、嘲讽,也有“捧哏”、“逗哏” 这些相声常见套路。
所以,这是一本从小在天津长大的人用天津的话讲着老天津味道的天津的故事。
前面有介绍,《俗世奇人(足本)》包含了《俗世奇人》的18个故事和《俗世奇人·贰》的18个故事。
从各方面来说,前面的18个故事都优于后面18个故事。
在《俗世奇人》的后记,作者说——
“再有,写完了这一组小说,便对此类文本的小说拱手告别。狡兔三窟,一窟必死;倘若再写,算我无能。”
结果几年后作者又写出了《俗世奇人·贰》😓
这 “俗世奇人” 一标题,重点在两个字——“俗” 、 “奇”。
“俗”者,市井万象。不论是活出殡的刘道元,卖家产的蔡二少爷,干鸡鸣狗盗之事的小达子,还是狗不理,燕子李三甚至黄连圣母,让人感觉俗人尽可爱,世事尽可戏。
“奇”者,无论贫富贵贱,都靠自己的绝活儿手艺安身立命。“死在能耐上”的能人,各具各范儿的牛人,“装x被雷劈”的猛人……都颇具古典传奇色彩。
当我们在讨论“文笔”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
其实 “民科” 最为泛滥的,是在文学领域。反正方块字每个人都看懂,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又是谁喊得声大谁有理,所以……
大概是从讨论刘慈欣的文笔开始吧,在知乎上一直有人在对 “文笔” 这东西争论不休。
其实,只要读完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课本,差不多会对所谓 “文笔” 有一定的标尺了。刚好,冯骥才的作品也是课本里的常客——冯骥才的文字,就是好文笔的一个模范。
不是说用了很多所谓古风堆叠浮夸词藻就是好,而是像冯骥才的作品一样,风格一致,把事情说清楚,读起来有韵味。
齐白石画虾,寥寥数笔,趣致盎然,以见功力。
End
公众号ID : Dove_book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