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生活杂谈文学创作

艾间小语:苦夏与三伏

2021-07-04  本文已影响0人  清风依然

    一年中的“苦夏”时期来临,这时也是我们常说的“三伏天”,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苦夏”时节。

    推算三伏的具体日期来源于古代的干支法,以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今年7月11日这一天,正式进入传说中的三伏天,也就意味着真正炎热的夏天来临了。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也可以理解为天气炎热,宜伏不宜动,英文三伏“dog  day”,就是说天气热得狗都受不了。

    三伏天艾灸法(简称三伏灸),是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调”“春夏养阳”等理论。以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经络腧穴进行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祛湿的作用。

    在三伏天做艾灸,是自古就一直被推崇的养生方法,也是我们几千年中医文化的传承。

  我们先了解一下,我们的健康是怎么出问题的:身体虚(先天、后天)→ 体寒 → 湿气 → 凝 → 瘀 → 堵 → 肿瘤(生病)。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最基本的逻辑关系。那么堵是堵哪儿?是堵在经络上。

  三伏天,不仅是外在气候阳气最盛的季节,也是人体自身阳气最旺的时候,这时做艾灸,就是利用“天之阳、地之阳(艾灸)、人之阳”三重合力,固本扶正,祛除寒湿,打通瘀阻经络,此时艾灸的好处就可想而知了!

    相较于平时而言,这个时期可算是集结了“天时地利人和”三方因素,可以说是:做一次三伏灸,抵十次平时灸!

  这是一个“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今年的三伏灸时间:

初伏驱寒: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清养:7月21日—8月09日

末伏化瘀:8月10日—8月19日

伏后加强灸:8月20日—8月29日

    三伏灸对调理哮喘、慢性咳嗽、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有疗效;对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的人也能够增强体质,扶持正气;对患有慢性肠胃疾病及小儿厌食等症状也适用;患有不同痹症而时常疼痛的人也适用;还有大多数困扰女性的问题,也都很适合在三伏天来进行调理。

针对三伏灸的取穴:

保健常用穴:大椎、肾俞、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涌泉;

肺系疾病常用穴:风门、大椎、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

补益气血健脾常用穴:肾俞、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等;

风湿痹痛常用穴:肩髃、手三里、曲池、后溪、关元、阳陵泉、阿是穴;

女性常用穴:肝俞、期门、子宫、血海、三阴交、太冲;

男性常用穴:肾俞、命门、关元;

老人常用穴:关元、气海、足三里、涌泉;

小儿常用穴:大椎、身柱、神阙。

    所以建议大家好好利用这一段时间,在初伏、中伏、末伏期间内保证每一伏都做艾灸不少于三天,中伏增加到最少六天。

冬病夏治,你准备好了吗?

艾灸真的很奇妙,不试不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