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动机: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读书笔记

2023-05-22  本文已影响0人  读书笔记汇

“如果画出来了,画作本身只是一件副产品,可能只是“过去”的一个有用的、有价值的、有趣的标志。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背后的目标,都是获得一种存在的状态、一种亢奋的状态、一个超越寻常的存在时刻。”

德西和瑞安最初的研究聚焦于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会激发或者损害人们的内在动机。通过研究,他们发现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autonomy)、胜任(competence)和联结(relatedness)。满足这些需求,特别是自主的需求,才能持续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让人们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情,同时拥有最好的体验和表现。

在基本心理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德西和瑞安逐步建立了涵盖内容更广的自我决定论,其影响力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比如在教育过程中如何促进孩子自主学习、遵守规则,在亲密关系中伴侣之间如何互相支持对方的自主性,在企业管理领域如何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在个人管理方面如何坚持健康的行为、进行自我改变,等等。

自主与控制

从词源上讲,自主(autonomy)一词源于自我管理(self-governing)。实现自主,意味着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也就是说,凭自己的意志做事,并感到自由。自主行事时,人们完全愿意做他们所做的事情,并且带着兴趣和决心沉浸在做事的过程中,其行为源于他们真正的自我感觉,所以,他们是真实的。相反,受到控制(controlling)意味着人们在压力之下行事。假如人们受到控制,在行动时便没有一种获得个人认可的感觉。他们的行为并未表达自我,因为自我已经屈服于他人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合理地将人们的状态描述为疏离(alienated)。

在某种程度上,非自主的行为就是被控制的行为,它有两个类别。第一个类别是顺从(compliance),即顺从掌权者希望实施的解决方案。顺从意味着做别人要你做的事情,因为别人已经告诉过你要做这件事。

第二个类别是反抗(defiance),这意味着仅仅因为人们期望你怎么做,你就一定要悖逆这种期望来行事。

顺从和反抗存在于一种不稳定的关系中,代表着对控制的互补反应。哪怕在某一个体之中,也总是有一种倾向占据主导地位,不是顺从,就是反抗。

自我的真实性与疏离

只有自主的行为能带来真实性,因为它意味着行为人要成为自身行为的创造者,也就是说,按照一个人真实的内在自我行事。理解自主、真实性和自我的关键是被称为整合(integration)的心理过程。一个人心理的各个方面,与他内在的核心自我相整合或者相一致的程度是不同的。只有当引发和调节某一行为的过程与自我相整合时,该行为才会是自主的,这个人才是真实的。在这个意义上,真实就是与真实的自我一致。

由于整合是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个体的行为很可能是由自我以外的因素所发起和调节的。要理解自主与控制,以及人们每天观察到的反抗、顺从和“自我放纵”,就必须考虑这些外来因素。此外,我们还必须了解疏离和不真实的其他各种表现形式,例如,虐待配偶的行为和受虐妻子综合征等。

25年来,我一直在探索自主、真实、自由和真正自我的概念,并将这种探索锚定在动机的概念中。这些探索的成果将在本书中进行阐述,主要由我与理查德·瑞安合作完成。这些成果本身在其他地方以科学的形式呈现,但在这本书中,我用它们来解决社会中与自我相关的根本问题。

第二部分人际联结的作用

当人们自我卷入时,他们关注的是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所以总在评判自己的样子。例如,一个自我卷入的女孩会永远关注别人在考试中的表现,以便知道自己是否表现得“足够好”。

研究表明,自我卷入不但会削弱内在动机,而且正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它还会损害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使人们在任何需要灵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任务上的表现变差。自我卷入的僵化妨碍了有效的信息处理,它使得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变得更肤浅。

简而言之,自我卷入建立在脆弱的自我意识之上,它不利于自主。因此,要变得更自主(更加自我决定),就需要人们从自我卷入中摆脱出来,并且逐渐放弃自我卷入。

研究人员发现,相对于3种内在愿望,一个人如果对金钱、名声、美貌这3种外在愿望中的任何一种渴望更强烈,那么,这个人很有可能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例如,一位训练有素的临床心理学家认为,对物质成功有着异常强烈的渴望,与自恋、焦虑、抑郁和较差的社会关系有关。其他外在愿望也与较差的心理功能指标有着类似的关联。相反,对任何内在目标的强烈渴望(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个人成长以及为社区做贡献),都与幸福感呈正相关。例如,那些强烈渴望为社区做贡献的人更有活力,也更有自尊心。当人们根据内在的努力(相对于外在的努力)来行事时,似乎更为满足,也就是说,他们对自己感觉更好,并且显示出更多心理健康的迹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