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人格
2020年5月5日 周一 晴
写在共读前面
两种阅读方式:研究性学习与申辩式思维;两种阅读内容:主题式阅读与经典阅读。共度是照亮的过程。我们需要这些阅读工具理解自身,理解学生,理解社会,形成自我内心的强大。
一、心理学研究什么
回答“为什么,原来怎样想,感觉如何?也就是探究人类行为、思想与情感。
对于刺激,人类的反应模式有:刺激-本能,如火烧着手,不需要类似中央处理器的东西;刺激-情绪,如手烧着疼的烦躁,开始利用中央处理器;刺激-认知,如何避免再烧着手,经过中央处理器。形成了刺激—情绪—认知反应模式。这是自然的人性反应;
还有一种,认知—情绪—本能这种反应模式,如土匪明知火火烧着手,但会徒手从炉子中取火,点烟,然后再放回,他获取的是一种自由状态,只有自由的反应才是主人,这取决于对人性的深刻认识,认识本质上是一套算法,他帮人类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思想,行为及情感。这就是心理学。
从自然走向自由是心理学的意义。保持自由,调整心理学结构,形成观念。
二、心理学的作用
在教育上,把一个孩子的反应当成未经省察的程序,并认识这种程序,做好应对。如打破牛奶的例子,孩子会经历“本能—情绪—认知”的过程,老师的批评会导致孩子内疚感的消失,让孩子认为,老师批评过了,不需内疚了。以后会怎样,变本加厉,他会重新编程。因此,要懂心理学工具,不同反应的背后有不同的心理学考量。心理学就是帮我解觉自己的问题,控制自己的情绪,转化为自己的武器工具。
人类的行为要考虑成本,不管结果如何,要学会利用情绪,不是被情绪控制,现实生活中一般是多种原则并用来处理问题,但是事实上大多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都没有价值,不要主动侵害别人,不要与别人为敌,要考虑成本。小人不需要回应,要提升自己的耐受力,专注更重要的事情,构建心理的自由。因此说,心理学与自身生命与职业高度息息相关。
三、驱动力、需要与动机有什么区别
大概来讲,没什么区别。每个心理学家都会贡献一个或者几个概念,要学会把握这个概念,让它成为自己的工具。《动机与人格》的作者马斯洛贡献了三个概念: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高峰体验。今天共读部分主要讲需要层次理论。
大家参加共读的驱动力各不相同,推动你的行为的力量也叫动机。有没有动机的行为吗?有,但很少,大部分事件都有动机,动机影响行为,动机潜意识层面,是稳定的,与生俱来的,需要是意识层面,主观化更强。
四、几个方法论
1、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全面整体地看待问题
个人是一个一体的、有组织的整体。在有效的理论中,不存在诸如肚子、嘴的需要,而是这个人的需要。饥饿改变的不仅是胃肠,还有感知、记忆、情绪、思想、生理心理的功能。他被饥饿主宰。
经典作品的写作套路是向别人讲清楚他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对我们很重要。这提醒我们要全面整体的看问题,要复杂性的看问题个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整体,人是在整体的背景下被理解。要在整体的背景下看待局部问题。讲个例子,一个孩子书写潦草,是否需要上写字班?不一定。它可能是一个系统出问题在书法问题上的呈现,这个系统可以是能力问题,可以是态度问题,可以是书写问题,因此不要孤立地去看。
2、手段和目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许多目的都是手段。如赚钱,它是目的,但不是全部,还有打游戏,本质上是寻求归属感与爱的需要。普通欲望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可以追溯其根源,即追溯该人其他更基本的目的。动机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是人类的终极目的、欲望或者需要的研究。
在情景中认识本质,并且采取关键行为的能力。追寻本质-回到出发点-找到底层逻辑-回到根本的逻辑与动机,都是一样的,只是说法不同,要不断追问。如“优秀是怎样炼成的”,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优秀者的特点,习惯好,态度端正等等,若找到底层逻辑就是“良好的自我镜像”。因此,我们要有本质性的思考,从本质的最核心出发,不以以往的经验作参考,摆脱经验对你的束缚。
3、无意识动机——要理解说出来的部分,还要理解没说出来的部分,真正的问题是没说出来的。
仅仅研究有意识的动机的生活会遗漏许多与意识中看到的东西同等重要或更重要的方面。合理的动机理论不能够忽视无意识生活。
如努力学习的孩子,内心与表现相反,努力只是他的一种补偿,表面的勤奋掩盖了实质的懒惰。
4、欲望与文化——同一种欲望、动机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现。
两种不同的文化可能提供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来满足某一特定的欲望。成为好猎手与相当好医生的欲望可能有同样的原动力和根本目的。目标本身远比通向这些目标的条条道路更具有普遍性,因为这些道路是有特定的局部性文化决定的。
努力学习与破坏纪律可能有同样的动机—寻求关注。
5、复杂多样的动机——不被表面迷惑,要抓真实意图。
某个欲望可能起到另一种渠道的作用,通过这个渠道,其他意欲得以表现自己。报复、怜悯、爱、尊重等都可一起出现,单纯根据行为方式来考虑有意识愿望,或表面症状,意味着我们武断地拒绝了完整地理解个人行为和动机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说,如果一个行动或者有意识的愿望只有一个动机,那么它就是不同寻常的,而不是普遍性的。
一因多果,一果多因等。
6、促动状态——动机会引发一系列的原因
动机是持续的,永不终结的、变化的、复杂的、并且,它是各种有机体事件状态的普遍性特证。如一个人失恋,意味着紧张、疲惫、不愉快、重新赢得感情的欲望、自卫努力等。
7、满足产生新的动机——人在希望着什么,是贯穿一生的特点。
人类只能以相对或者递进的方式得到满足;人类的需要是多元的,某个阶段会有优势需要,有顺序。
8、整合作用——优势突破会带动全面发展
当一个有机体成功的面临一次极大的快乐,一个创造性的时刻或一个重大的问题,一个威胁或紧急情况时,它在整合作用方面是最为步调一致。当生活轻松时,机体可以同时做很多事情,向许多方向发展。
当一个孩子在某个领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时,它会肯定自身,在所有领域会带来自信,完成一种整合;相反,一个矛盾会点燃所有矛盾的爆发。它对我们的启发就是,要抓大放小,优势突破,不将注意力放到细节上。阿德勒的自尊心,与优秀者的自我镜像原理是一样的,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到我们的核心问题上,“顾左右而言他”,进行积极管理,避免消极管理。当然更要走在问题前头,解决它。孩子说实话就是“无事生非”,给他找事做,就吸引了它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