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作品赏析与人物事迹爱乐志古典音乐

【爱乐】独一无二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2020-03-29  本文已影响0人  多多Melody

曾有人言:“贝多芬创造了英雄时代的音乐。”在法国大革命如火如荼开展之时,贝多芬正处于热血青春的岁月,彼时欧洲新旧交迭,社会动荡,他的音乐背后深深哲思,那种为理想和信念而战的英雄主义光芒,和勇于抗争的崇高信念,仿佛是那个时代的独具光辉的精神旗帜。

而作为一个音乐家,贝多芬却在不到三十岁的年纪开始遭受耳疾的摧残,听力衰退的痛苦和绝望不停地折磨着他,但在他的音乐中,我们依旧能听到最抒情柔美的旋律,听到田园的平和欢愉,听到英雄的热血喷薄,听到情感的真挚抒发。刚柔并济的调和在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展现得分外清晰,这部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之作,被乐迷们纳入“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甚至,有人将其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中的“无冕之王”。今天,就我们一起聆听细品这部经典之作。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D大调,4/4拍,协奏风格的奏鸣曲式。由定音鼓以节奏均匀的四分音符弱奏,引出明朗而宁静的主部主题。这是协奏曲作品中最独特的写法之一。主部主题带有深切的探寻意味,一直在奇妙的宁静中曲折地游动,随后呈现的副部主题旋律明澈柔美,从容匀称,是一个优美而宽广的歌唱性旋律,充满了温暖和喜悦,飘散出美丽花朵的芬芳。贯穿于整个乐章的戏剧性似乎暂时被一种清澈、旷远的宁静和崇高境界所取代。其弥漫的安详情绪,令人想起莫扎特。本乐章最后部分的华彩乐段早期由诸多演奏家即兴发挥,而后被流传至今。

第二乐章,小广板,G大调,4/4拍,变奏曲式。优美的主题由加上弱音器的弦乐群单独呈示,充满舒缓恬淡的气氛。圆号和单簧管呼应后,主奏小提琴以华彩的风格翩翩上升、下降后,旋律如歌般地呈现出来。在音乐性格上全无当时大部分变奏曲的炫技和雕琢,它更象是一首朴素而深沉的冥想曲。整个乐章中长笛、小号、和定音鼓始终没有出现。加弱音器的弦乐奏出舒缓的主题,仿佛是一首虔敬的赞美诗。正如很多音乐家所指出的,它具有一种几乎是“静止不动”的性格。整个乐章由这一主题及其变化和对比性段落构成。简短的华彩乐段将音乐不间断地引入末乐章回旋曲。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D大调,6/8拍,回旋曲式。这是一首活泼有力的回旋曲,主奏小提琴旋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延长记号之后,主奏小提琴展现了它精彩灿烂的技巧,反复出现的主要主体充满民间舞蹈的淳朴色彩和充沛活力,洋溢着欢乐和热情,穿插于其间的插部则在统一的格局与情调中展现了对比和变化。最后终于进入了炫耀琴技的华彩部分。此部分结束,音乐以回旋主题为基础,达到光华璀璨的高潮巅峰,结束全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06年。这一年,贝多芬36岁。不久之前,贝多芬发现自己的耳疾正在变得愈发严重,听力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逐渐衰退,这对于一个才华丰沛,正值事业上升期的音乐家来说几乎是致命的打击。1802年,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外的小镇海利根施塔特写下了一封五页纸的长信,他向自己的亲弟弟倾诉了自己所遭受的痛苦、孤独、无助,甚至想要轻生的念头,并交待了身后事。然而,这封字里行间满是绝望与呐喊的信件最终并没有被寄出,而是在贝多芬去世后才被人们发现,它就是贝多芬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他在信中写道:

“当别人站在我的身旁,听到了远方的笛声,而我一无所闻;当别人听到了牧人的歌唱,而我还是一无所闻,这对我是何等地屈辱啊!这类事件已使我濒于绝望,差一点我只用自杀来收场。是艺术,只是艺术留住了我。”

通过历史资料发现,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并不是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据悉,他写有另一部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但遗憾地只流传下一半。因此,这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即成为了贝多芬现存独一无二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这股难以名状的旋律气息,也是诸多小提琴协奏曲当中独一无二的。在听完诸多的当代大师们的演奏后,推荐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的版本。穆特的演奏风格充满了典型的德意志音乐的严谨与柔美,虽然力量略不及男性演奏家,但穆特将贝多芬音乐中的细腻情感与哲思发挥得淋漓尽致,若没有多年的思考与对这部作品的情怀,是难以实现贝多芬作品中的哲学高度与细腻情怀的。在此,也祝福穆特大师一切平安,早日康复!

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我们总能感受到“音起惊风雨,音落见彩虹”的恢弘与伟大,也能感受到丝丝入扣的柔情与诗意。他的音乐就像是一片浪潮,碾碎一切苦难,把它们化为了走向崇高的勇气与力量,也化为了包裹内心的暖和光,在时间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